34%受訪中學生日花至少3小時上網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2/08 16:44

最後更新: 2018/02/08 18:41

分享:

分享:

衞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鍾偉雄。(陳國峰攝)

「機」不離手可謂現代人的生活寫照,更令下一代染上這種習慣。衞生署去年訪問去年成功訪問1887名中小學生及家長,調查發現,約34%受訪中學生及13.1%受訪小學生每天平均花3小時或以上上網,比率較3年前的同類調查分別多逾一成及3倍。而中學生因上網或使用電子屏幕產品而減少睡眠時間,亦由2014年的62.7%,增至67%;有35.7%受訪小學生曾因上網或使用電子屏幕產品而減少睡眠時間,比率在3年間多4成。

調查又指,逾7成受訪者中、小學生家長曾與子女因使用互聯網或電子屏幕產品而發生爭執,以小學生家長有明顯增加,高達77.5%,遠高於2014年的結果44.3%。有53.7%及62.5%受訪中、小學生家長認為子女上網時間過多影響了日常生活。

(經濟日報記者攝)

有中二男生日花6、7小時上網打機,並經常因此與媽媽爭執,由於該名男生的家庭關係欠佳,他自覺家庭生活並不愉快,父母亦不理解他,認為透過打機,可獲得滿足感。另外一名日花3、4小時上網的小四男生,並相約網上認識的陌生人見面,他曾因過份沉迷而不想進食及不願與他人接觸,令社交自信心偏低,學業成續亦不理想,父母擔心其身心狀況不安全。

衞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鍾偉雄表示,經衞生署評估後,認為他們有打機成癮的情況,需轉介至輔導機構跟進。他指出,個人性格較內向及家庭關係都是學生打機成癮的高危因素,但家長及學生認知仍有不足,求助情況不理想,過往署方轉介至輔導機構跟進的個案中,9成都是發生於男童身上。

鍾續稱,手機普及化令上網的方便度大大提升,中、小學生使用互聯網或電子產品的年紀越細且時間越長,但不代表需「一刀切」限制學生使用電子產品,建議家長以身作則,並多與子女互動。

(經濟日報記者攝)

此外,世衞正計劃將「遊戲障礙」,即日益沉溺遊戲而失去控制力、出現負面後果及嚴重影響生活社交等,並持續至少一年,納入今年年中出版的「國際疾病分類」修訂中。鍾偉雄說,衛生署會密切留意世衛的修訂進展,預料需要數年時間本港才可以將「遊戲障礙」定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