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要平等 艾心老師:大聲不等於有道理

親子

發布時間: 2018/02/23 11:35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6

分享:

分享:

過年期間,與友人一家在素菜館小聚。他們的大兒子Finn十一歲,有禮貌,善解人意。或許是一天奔波太累,臨到聚會結束,他心情不太好,與妹妹起了爭執,還不小心將媽媽的手機摔倒地上。面對這種情況,他爸爸馬上叫他過來,摟着他,兩人之間有一段私密的對話。結束後,Finn走到妹妹面前,說對不起,然後一個人靜靜地呆着,反省自己的過錯。

這樣的場面頗為常見。現在愈來愈多的父母面對孩子的不聽話,都可以做到理性溝通,不責罵。然而,也還是常有一些父母無法控制住自己責罵孩子的衝動。

也是在過年期間,文化博物館人流並不多。二樓的角落,一位父親大聲訓斥兒子,聲音在空曠的走廊中迴蕩,吸引了路人的注意力。「你是不是不聽我的話?」「跟你講了多少次?」「你是不是想挑戰我?」這樣的話一句句吐出來,連一旁的工作人員都為之側目。沒有人能聽見小男孩的聲音,只見一個小小的身影在爸爸揮舞的手臂下低着頭。

孩子做錯了,然後父親也做錯了,那麼這件事就變得沒辦法正確了。如果孩子做錯了,父親能做一個正確的示範,這件事至少對了一半。無論孩子做錯了甚麼,父親應當示範正確承擔責任的態度,然後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處,以此為戒。

通過平等的溝通,孩子能明白父親的愛,而不是指指點點點的責備。大聲呵斥中反覆強調的父親權威,往往難以奏效。

身為父母,要明白聲音也要平等。在家中,並不是誰聲音大,誰就更有權利、最佔道理。聲音平等了,彼此也就會更懂得聆聽。

撰文 : 艾心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