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患癌後無法負擔貴藥 望當局加快新藥審批
發布時間: 2018/03/01 16:30
最後更新: 2018/03/01 16:30
不少人聞癌色變,有高學歷的54歲血癌患者因患癌失業2年受盡歧視,亦因未能負擔昂貴藥費被迫「食平藥」。有團體呼籲醫管局應加快新藥審批程序,並降低申請關愛基金的門檻。
今年54歲的血癌患者胡先生於14年確診急性骨髓白血病,透露雖曾有已註冊的新藥可治病,但因屬自費藥物,藥費每月需2萬元。
他曾任德育及公民教育老師,擁碩士學位,是家庭經濟支柱,但自患癌後家庭經濟出現問題,坦言無法負擔貴藥,只能服食另一款有傷肝傷腎副作用的抗真菌藥物。他自言,每月家庭收入曾不足1萬元,現與太太租樓過活。
他說,患癌康復後曾在2年間找工作,寄多封求職信,但部分僱主甫聽說他患癌,便面色一變,沒人願聘請。直至上年11月,他終獲快餐店聘請為兼職,但因低技術工作手部出現勞損。他希望政府可加快引入新藥進安全網速度,並做好復康跟進工作。
港怡醫院營運總監邱家駿醫生表示,現時新藥即使在香港註冊,但部分可花幾年時間才可納入醫管局安全網;關愛基金或撒瑪利亞基金亦只資助10多種治療癌症藥物,認為醫管局應優化制度,加強引入新藥效率,並提高審批藥物透明度。
心血會主席何君寧舉例,以治標慢性骨髓白血病為例,某款標靶藥從納入醫管局業物名冊到納入安全網,花了超過15年,在此以前病人需每月自費2萬元。
癌症策略關注組負責人麥嘉欣指,政府於財案中預留5億元檢討病人藥費分擔機制是第一步,但政府應有新思維,改變癌症策略。他表示,癌症病人一般面對「三等」問題,即「等首次治療」、「等新藥」及「等錢」,認為政府應加快新藥審批程序,加強公私營合作,並降低申請關愛基金的門檻。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現時庫房水浸,5億元撥款是太遲及太少,稱「癌病不揀人」,隨時讓患者傾家蕩產,認為政府「與其派錢,不如派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