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女童食提子鯁死 專家教提子餵食最安全方法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3/05 11:39

最後更新: 2018/03/05 16:11

分享:

分享:

兩歲女童疑在食提子期間不幸鯁死,專家指把提子切成蓉,是最安全的方式。

兒童鯁喉致死事件接連發生,昨晚(3月4日)一名26個月大女幼童,懷疑食提子期間鯁喉、陷入昏迷狀態,送院搶救後證實不治,是兩個月內第二宗小童鯁喉死亡事件,不少家長均擔心幼童進食時的安全問題。事實上,小朋友吃東西時常不專心,一旦食物誤進氣管導致堵塞妨礙呼吸,可導致窒息,腦部缺氧逾5分鐘更可能奪命。原來美、加早年已有研究指出,提子是致引鯁喉窒息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網上流傳一張教家長教正確切提子供稚童進食方式的相片,建議要把提子直切細條,但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認為,把提子弄成蓉狀,是最安全防止鯁喉悲劇再發生的方式。

fb專頁「BEST First Aid in Hong Kong」發圖,以圖示方式教家長正確切提子,圖示指家長應將長型的提子縱向切開、不應橫切提子,因橫切時提子仍為丸狀,易塞住小童的氣管,最好是直切成兩份或4份,令幼童較易進食。

fb專頁「BEST First Aid in Hong Kong」以圖示方式,教家長正確切提子的方式。(fb圖片)

然而,圖中所教的提子切法是否真的可減低鯁喉風險?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訓練經理浦麗君認為,兩種切法其實分別不大,因碌皮後的提子、龍眼等食物,表面極滑,小童進食後鯁喉的風險然較大,「幼稚園小朋友都未必食到」,認為如非必要,還是可免則免。

浦麗君指出,小童安全、正確食提子的方法,是將提子弄成蓉狀才餵食,便不會鯁喉;若餵食整粒或切開的提子時,亦要注意不可以吞啜方式吸入幼童口中,而是以匙羹放入口中,以免吸得太大力直接吞進,塞住氣管。

事實上,不少家長均忽略了提子對於幼童的風險,早於2008年已有美加研究顯示,提子是致引鯁喉窒息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僅次於熱狗和糖果。研究指,提子的大小和形狀,可以完全阻塞兒童的呼吸道,而因提子表面光滑柔軟而「密封」呼吸道,令醫護人士施以急救變得棘手。研究又引述醫生表示,家長及護理人員均缺乏軟性水果帶來的窒息風險意識,可能令幼兒處於危險之中。而專家更建議,超市及水果商應在提子的包裝袋上,加上警告字句,以提醒家長風險所在。黏性大、體積大及較硬的食物包括蒟蒻、大魚蛋或肉丸、超大粒的硬糖等較危險,家長要注意,將其切細小或蓉狀才予幼童進食。

仁安醫院兒科專科顧問醫生劉成志向TOPick指出,是否要切提子,要視乎小孩的年齡及咀嚼能力,年紀愈小的孩子,氣道愈小,食物跌入氣道後更易阻塞,故建議要切細食物予幼童進食。

他表示,6個月以上大的嬰兒,開始可吃固體食物,2歲前也應剪碎食物,2歲後也仍應該切碎點、讓小孩慢慢適應。

劉成志又指出,兒童不專心或心急進食,容易誤將食物吞進氣管,他曾見過有小朋友食提子塞住氣管要入院急救;因此家長需要提醒幼兒,專心進食。

對於網上有教切提子方法,劉醫生認為甚麼方法也好,最終是希望食物不要太大,導致阻塞氣道:

若提子打橫切,提子的圓周可能跟沒有切分別不大,故橫切未必是好的方法;切成長條形可減低阻塞氣道的機會。

他提醒,提子的大小與氣道相若、表面光滑,「一吞就可能跌入氣道」,而丸類食物的大小剛剛好塞住氣管,吐不出來,可引致無法呼吸,有機會缺氧窒息並破壞腦細胞,若長時間缺氧會昏迷,腦細胞受損嚴重的話,最嚴重致腦腫而死亡,他曾處理過魚骨、雞骨跌入氣道,不會引起窒息,只會跌入肺部引起肺炎。

急症科醫生指,因鯁喉而昏迷,首3至5分鐘是救人黃金時間,在等待醫護人員到場之前,身旁的人可以把他的身體稍微傾前,然後在背部「雞翼位」中間用掌心大力拍打一下,讓其把食物吐出。

不少人情急之下,可能會將手指伸入兒童的喉嚨,試圖將食物挖出,醫生指做法大錯特錯,因有可能將食物愈推愈入,反令傷者更危險。

專家教4招鯁喉急救大法:

  • 第1招:小孩一旦懷疑出現鯁喉,可鼓勵他用力將哽塞物咳嗽出來;
  • 第2招:若孩子臉色變青、甚或變藍,以及無法說話,應盡快報警、召喚救護車救助;
  • 第3招:小孩一旦嚴重鯁喉,可嘗試在小孩背部上半部中央部分、大力地用手連續拍打約5次,協助小孩吐出阻塞氣管的食物;
  • 第4招:一旦拍背無效,施救者也可面對哽喉小孩的正面,在小孩胸口底部兩邊肋骨交匯的中央位置,以手掌用力按壓,希望藉增加胸腔內壓力,令小孩吐出氣管內的食物。

急症科醫生補充,腦部缺氧後果可以很嚴重,故在有人嘗試為鯁喉小孩急救的同時,也應有其他人同時代為召喚救護車。

【延伸閱讀】兩歲女童食提子鯁喉死亡 醫生拆解12款鯁喉高危食物

【延伸閱讀】小三女生墨魚丸鯁喉 與死神搏鬥26日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