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業人手荒 倡配額制輸入外勞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3/08 08:00

分享:

分享:

本港多項大型基建接近尾聲,帶動建造業工程後期工種人手短缺,薪金水漲船高,起樓驗樓以至裝修等亦欠缺人手。(資料圖片)

本港多項大型基建接近尾聲,帶動建造業工程後期工種人手短缺,薪金水漲船高,起樓驗樓以至裝修等亦欠缺人手,有資深驗樓師指不少建築判頭因請不到人「喊救命」,目前搭棚、批盪等均缺人,認為政府要完成未來10年興建46萬個單位的目標,必須考慮輸入外勞。

建築業界估計目前業內欠5,000至1萬技術工人,有商會促請當盡快開放輸入外勞,並改變制度,改設工地配額制,按需要輸入特定工人;但工會認為,應先以科技、及改善工作環境等方式吸引年輕人入行,輸入外勞是次要的考慮。

【延伸閱讀】港府推創科增建造業生產力 改善環境吸青年

【延伸閱讀】培訓學徒助晉升 機電業添新血

在現行補充勞工計劃下,僱主要輸入外勞須向勞工處申請,本地公開招聘4星期後,由勞顧會審批,勞工處數據顯示,本港於2016年輸入3,802名外勞、按年增32%,當中建造業最多、達1,445名,佔整體38%,較2015年多54%。而建造業總工會過去5年數據顯示,本港多個工種薪金均颷升,其中模板及扎鐵的日薪升幅高達6成,搭棚的日薪升幅亦高達36%。

資深驗樓師詹濟南表示,近2、3年常聽到建築判頭因請不到人而「喊救命」,須減少工作量留人。人手緊絀下樓宇手工亦較以往差,現時搭棚、批盪等均出現缺人情況,認為當局要完成未來10年建46萬個單位的目標,政府須考慮輸入外勞。

建造業多年均鬧人手荒,本身為測量師的香港建造商會行政總裁謝子華指出,隨多項大型基建落成,近半年建造業人力需求轉至大樓建設,包括內部裝修、雲石、冷機、機電等後期工序,人手短缺,工人按薪金揀工做、流轉快,若承建商或分包商趕起貨或短暫高薪挖角,否則會拖慢進度。

目前建造業有144個工種,謝子華表示,每個工程項目在不同時期需要不同技術工人,惟在專工專責規定下,指定工序須由特定熟練技工操作,故他認為目前的輸入外勞有不足之處,輸入外勞不能單以工種決定,建議設立中央統籌機制,為不同工地設輸入外勞限額。該會認為,業界要輸入5,000至7,000名外勞才能應付需要。

前建造商會會長、金門建築有限公司總裁何安誠指出,目前本港建築工人中有42%為50歲或以上,斷層情況嚴重,須訓練更多熟練技工,在真空期間需短暫輸入外勞。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估計,目前業界欠5,000至1萬名技術工人,認為政府及業界要先利用創科及改善工作環境等,吸引人入行,成效不彰後才會支持按機制加大輸入外勞;他亦認為特定本港欠缺的工種亦需輸入外勞,包括燒焊、架橋工等。經民聯議員兼工務小組主席盧偉國稱,除釘板、扎鐵等傳統工種,升降機維修也缺人,有必要輸入外勞。

然而,工聯會麥美娟反對輸入外勞,她批評財政預算案投放大量資源,改善醫療及業界人手不足問題,但未有投放相等資源到建造業,強調政府有責任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建造業要做好人才培訓、改善工作環境,吸引本地人入行,而非以輸入外勞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