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渾濁馬桶留便漬 中醫推介食療助春困袪濕【內有食譜】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8/03/13 17:07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6

分享:

分享:

春困影響人體多方面,可由頭到腳。

正所謂:「你的大便如何,你的身體也必如何。」從排泄物也可略知身體是否濕重以及需要袪濕。有網民在互聯網分享,見兒子如廁後在馬桶上遺留便漬,便馬上煲赤小豆及扁豆的湯水助其袪濕。註冊中醫師盧文健解釋,春濕與春困兩者關係:

中醫學上有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乃一年中正常的氣候更替,濕是其一的氣候因素,春天濕氣重謂之春濕,但不一定會使人有症狀。但如果人體正氣不足,外濕誘發內濕產生疾病,表現濕邪相關的疾病症狀,例如重濁、黏滯、陰邪,易傷陽氣。

他指出,「病機十九條,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如果體質脾胃運化功能減弱,處理水濕能力下降,則可因外濕引發內濕加重。人體氣機升降出入呆滯,因此引致春困症狀。

註冊中醫師盧文健提醒,每人體質各異,治理濕重宜先由註冊中醫師辨證。(黃建輝攝)

濕困影響全身

事實上春困影響全面,可由頭到腳,除典型的人感疲累外,還有:雙目無神、頭髮油膩、面色暗啞、面油膩、口氣重、口淡淡、不欲食、耳垢增多、全身困重、雙腳水腫、腹滿、消化不良、腹瀉、大便溏、便漬增加等等,這都是濕困的表現。

因春困產生便溏,令大便不成型,排出來時會令馬桶遺下便漬,以及常有大便未排得乾淨之感。其他徵狀尚有口乾。通常口乾時想飲水,但濕重的人口乾可能只想沾濕嘴巴卻不想飲下肚中,或者飲水後覺得水液在肚內「浪來浪去」,吸收不到似的。

濕重亦可表現在小便中,小便會變得混濁。

【延伸閱讀】12個濕重症狀 點揀祛濕食療先至啱?

薏米袪濕 孕婦忌用 

提起濕,很多人會用上赤小豆、扁豆及生薏米三寶作食療,或不管三七二十一喝祛濕茶或涼茶,其實有無問題?盧醫師為我們剖析:

赤小豆、扁豆及生薏米袪濕是可以的,惟留意薏米分生薏米及熟薏米,生薏米偏向寒涼,對偏寒人士如本身有面色蒼白、氣血不足者慎用;注意孕婦亦忌食用薏米,因薏米有滑胎之情況。消化不良者不能進食過量豆類,一下子進食過多赤小豆和扁豆,易有腹脹問題。

涼茶袪濕要慎用

此外,體質寒涼者忌過服祛濕茶或涼茶,否則適得其反,更加重濕氣。

涼茶袪濕有一定作用,但每間涼茶店的涼茶配方也不同,部分體質如氣血不足的偏虛人士,便不合用太寒涼的配方。有可能濕袪不到,反而更困重。

中醫處理濕,會牽涉幾個臟腑,包括脾、腎、肺,三者中有其中一個臟腑功能減弱,可透過使用中藥平衡臟腑。

處理水濕,多用一些苦味中藥袪濕,這要視乎患者本身肺、脾、腎中哪一個臟腑產生問題,甚至是多個臟腑有問題,而問題究竟偏向氣虛、陽虛或氣血不平衡,白朮、茯苓、陳皮都是治理虛症的常用中藥,而濕氣偏重則多用甘味淡味藥材如茯苓、澤瀉等來利水滲濕。

如果小朋友有濕困,盧醫師指小兒臓腑嬌嫩,脾胃功能薄弱,一般用藥較輕。此外,兒童脾胃濕滯與飲食不調有關,如嗜生冷、汽水朱古力等甜味之物易生濕,飲食不定時,解決方法是着重飲食時間規律,量適合而不偏食。
 
4款健脾化濕去水腫湯粥

1. 粟米鬚澤瀉茯苓排骨湯

鮮粟米鬚半斤(或乾粟米鬚2両)、澤瀉5錢、茯苓5錢、排骨半斤、清水8碗煲45分鐘。

2. 老黃瓜薏仁茯苓陳皮老鴨湯

老黃瓜連皮半個、生熟薏仁1両(先浸清水1小時)、茯苓5錢、陳皮一角(先浸透去瓤)、老鴨半隻、清水8碗煲2小時。

3. 冬瓜生熟薏仁陳皮生薑排骨湯

冬瓜半斤(清淨,留皮留瓜瓤切件)、生熟薏仁1両(先浸清水1小時)、陳皮一角(先浸透去瓤)、排骨半斤、生薑適量、清水8碗煲45分鐘。

4. 春砂仁瘦肉粥

先煲好瘦肉粥,再倒入1錢春砂仁末。

以上湯水一星期可飲用2次;孕婦忌用薏仁。

【延伸閱讀】涼茶不可亂飲 小朋友飲夏枯草愈飲愈傷身

撰文 : 周美好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