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寧願補習不買圖書 中文老師:小學是親子伴讀黃金期

親子

發布時間: 2018/03/28 16:04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6

分享:

分享:

嘉莉剛主持「一切由閱讀開始」講座,鼓勵家長閱讀。(陳智良攝)

政府千方百計推動閱讀風氣,有些小學推行圖書教學,鼓勵閱讀圖書,小朋友的閱讀圖書黃金期是在小學﹐但有研究反映,本港家長藏書量不足,孩子閱讀興趣也不高;語文老師黃嘉莉鼓勵家長多買多儲圖書,並要多跟小朋友共讀,在家中營造閱讀氣氛。

黃嘉莉上月出版品格童書,希望以身作則鼓勵學生;老師出書到底會由什麼角度出發,她謂創作時希望令學生知道語文跟說話一樣,可以展示情緒起伏,故特別用上中文修辭技巧包括排比句、心理掙扎描寫、擬人法等等。

並在每本書的文末刻意設計圍繞說和寫的有趣任務,例如要小朋友創作一封信或演說,同時鼓勵父母為子女評分,推動親子共讀。

3本故事各有品格主題,《大腳趾國王》是學習接納自己特點;《阿濃和阿淡》是鼓勵互相欣賞;《晴天娃娃,雨天寶寶》則是談生死。(陳智良攝)

書內巧妙運用了排比句、心理掙扎描寫、擬人法等修辭技巧。(陳智良攝)

港家庭藏書不足

談到時下小學生會追熱門書,黃嘉莉認為,時下小學生愛迷武俠或科幻小說,會一本本追下去,但正如大人追劇,不一定會學到表達手法、修辭、佈局等技巧。另外,家中藏書量多寡,也會直接影響小朋友閱讀。

【延伸閱讀】閱讀能力差 長遠有何影響?

語文相較其他學科,更需時間栽培和醞釀,她強調家長角色很重要,因根據「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香港僅有36%的學童具閱讀興趣,遠遠低於全球平均的43%;而有關家中藏書多於200本的調查,國際平均值是20%,挪威45%,英國28%,香港僅6%。

調查反映大多數家長,寧選擇付款上補習班也不會花錢多添置圖書。

200本書並不為多,因研究顯示,家中藏書量和孩子的學業成就有正相關,但很多大人有「圖書只看一次,不必買」的想法,其實小朋友會反覆讀回同一本書,有足夠藏書才可以用盡一本書。

她舉例日本80年代著名故事《一碗湯麵》(作者栗良平),該書內容充滿人情味及回憶,家長可以先讀一半故事,再着他們在家中找一件載有共同回憶的記念品,一起去聊天。

可能是孩子幼稚園畢業證書或一件已不再玩的玩具,大家可以圍繞它去聯想,再把故事讀下去……這樣《一碗湯麵》便變得跟大家拉近距離,我們也常鼓勵家長相約帶書遊歷,讓圖書扣連到日常生活。

她謂逛書店應是家庭恆常活動。(本報資料圖)

家長沒把握閱讀黃金期

黃老師在平時的教學,常會用短編小說,例如《最後一葉》(作者歐亨利)是讚歎人性光輝;《人需要多少土地》(作者托爾斯泰)令學生看到人為財死的道理。

這些書具有文學性,而且情節富層次和深度,我一般會讀到一半,在適當位置便賣關子,學生自然去找書看。

推動閱讀除了老師有責,她認為大人責任更大。

小學前家長多會積極伴讀,但當孩子進入了小學,識字量多了,家長便功成身退,其實這階段才是最需要推動力。但今天最大問題是,家長自己沒有花太多時間閱讀,卻叫孩子做!

她建議,家長可多關注孩子在學校的教學內容,配合選擇相關的閱讀材料,把逛書店、以書作禮物變成恆常家庭活動,多邀請孩子擔任家庭閱讀大使,請他們介紹好書。

撰文 : 胡麗珊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