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圖搵快錢 墮網絡求職騙案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3/27 08:00

分享:

分享:

兩名90後陳小姐(左二)及黃先生(左三)因誤信搵快錢廣告墮求職騙案,共失84萬元。左一為立法會議員葛珮帆。(陳偉英攝)

社交平台盛行,亦成為專業騙徒誘騙年輕人的方便渠道!兩名90後誤信騙徒在Facebook、Instagram及WhatsApp等社交平台聲稱毋須工作經驗、搵快錢的廣告,參加聲言隔月可賺7萬元的資產轉移計劃,實情是指使受害人提供個人資料向財務公司借貨,最終共被騙84萬元,並因此背負巨額債務。

社工及警方呼籲年輕人,切勿輕信社交平台的陌生人招攬,若有人給予報酬異常優厚的工作,應抱持懷疑態度。

從事文職的陳小姐(化名),今年初於Instagram看到搵快錢廣告,遂查詢詳情,對方聲稱工作是協助外國客戶將資金轉移本港,邀請她參加資產轉移計劃,毋須簽約,其間需代向財務公司借貸,但不用還款,完事後可隔月獲7萬元報酬、為期2年。

【延伸閱讀】求職騙案按年增14% 首2月12宗

陳小姐信以為真,向對方提供身份證號碼、住址及收入證明等,之後7間財務公司隨即與她聯絡,合共借貸55萬元,招聘方其後着她以信用卡買金15.5萬元,又約她於地鐵站將款項、黃金及借貸單據交予秘書。她說,招聘方僅助她代還借貸第一期約2.3萬元的最低還款額,隨後借故拖延,因自己月入不足,難以繳還餘下借款,終要由家人協助還清債務。

另一名半工讀生黃先生(化名)憶述,招聘方透過Facebook及WhatsApp向他推介資產轉移計劃,對方隨後以他個人資料,向4間財務公司借貸14.5萬元,又稱可聯絡上財務公司內部職員,並教導事主如何與財務公司職員對話,確保借貸成功。

黃指對方自稱持有律師樓文件可供參考、亦強調絕無第三者參與,且可於地鐵站交收文件等,之後招聘方代還借貸首兩期的1.6萬元最低還款額後,便逐漸減少與他聯絡,第3期更只代還3千元,餘額由他自行支付,目前僅還清4期。

二人形容,整個過程與招聘方均是透過電話或通訊軟件溝通,除借貸文件以外,亦無簽署其他協議,更因對方聲稱公司開會、工作忙碌等為由推搪,未曾成功與招聘方會面,更從未獲得任何報酬。事主昨日在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陪同下到灣仔警署報案,葛珮帆認為,招聘方屬專業騙徒,有組織地向年輕人招手,過程中會向事主收回借貸文件,令調查及蒐證或有困難,呼籲年輕人勿因一時貪心而誤墮騙徒求職陷阱。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陳文浩指出,近年年輕人誤墮金融、借貸工作等騙案時有聽聞,加上互聯網發達,騙徙以社交媒體招攬年輕人常見,不少年輕人認為金融項目最易搵錢,但對金融、借貨的程序認識不多,令他們不虞有詐。

警方證實,灣仔警署昨日接獲一名19歲男子及一名26歲女子就事件報案,涉款約84萬元,案件暫列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處理,由沙田警區刑事調查隊第二隊及大埔警區刑事調查隊第十隊跟進,暫未有人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