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欣辦攝影展南蘇丹難民 身教孩子要樂於助人【有片】

親子

發布時間: 2018/03/29 12:18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5

分享:

分享:

林嘉欣隨宣明會往烏干達探訪南蘇丹難民。

兩女之母的林嘉欣與丈夫袁劍偉導演,去年隨宣明會往東非國家烏干達探訪南蘇丹難民。林嘉欣在旅途上聆聽和蒐集難民的流徙故事,並將此寫成《流徙烏干達》作義賣及辦攝影展,而林嘉欣探訪南蘇丹的經歷,也助她教養女兒愛的教育。去片睇林嘉欣與丈夫袁劍偉親述當中經過

林嘉欣之前也曾有貧窮地區探訪經驗,今次卻是首次接觸因戰亂逃離家園的難民,她感受深刻:

這些難民的生活本來跟我們一樣,有地、有屋、有工返、有學返,只因國家發生內戰太危險才被迫流徙。

我接觸到的難民,英文水平都很高,亦清楚因政局才離開家園,所以他們都很有尊嚴,不會想別人可憐。

2011年南蘇丹爭取獨立成功,但和平日子只維持兩年便陷入內戰,派系鬥爭換來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當中逾百萬人逃難往鄰近的烏干達。香港宣明會總幹事趙煥明估計,至2018年底,流徙到烏干達的南蘇丹難民將上升至200萬。

林嘉欣與丈夫袁劍偉一同往烏干達。(程志遠 攝)

戰後的心理治療

林嘉欣前往的難民營,當中六成難民為小童,林嘉欣遇上一位戰亂倖存者是12歲的Victor。

嘉欣稱:

Victor與3個弟弟和父母逃出南蘇丹,但中途與父母失散。沒有大人在身邊的小孩是最脆弱的,他們隨時會被人捉去作人口販賣、淪為街童,甚至被迫當上童兵。

當帶着3個弟弟的Victor,在逃難路上遇上另一難民Jacqueline時,很聰明地主動跟着她走,因為認出Jacqueline是曾住在同一社區的鄰居。

林嘉欣探訪的難民營,當中六成難民為小孩。(宣明會提供)

讓人意外是,懷着身孕的Jacqueline本已是3名小孩的母親,但她仍無私地助養Victor四兄弟。

嘉欣深受感動:

她一個人要照顧8個小孩,我照顧兩個女兒都搞唔掂!

逃出戰火,生命算是保住了,但經歷過戰亂的兒童,身體的表面傷口隨時間癒合,但心理創傷卻可以是永久。

陪太太林嘉欣前往烏干達的袁劍偉導演(Steven)說:

這些逃難小孩目睹過那麼多可怕的畫面,日後的心理建設很重要,因為traumatic experience(心理創傷)會帶到成年,它造成的影響可以很大。

恐懼本身好可怕,有人可能因此而turn extreme,將自己也變成恐懼,這是非常危險的。

難民營裏的兒童中心,便成創傷小童的情緒出口,林嘉欣說:

小朋友在兒童天地內可盡情唱歌跳舞。在那裡看過些主題畫,其中一幅『Sadness』畫着一些沒頭的人、滿地鮮血、四處子彈,還有些驚慌逃跑的人。

小孩子未必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但這些畫卻透露了內心恐懼。當下我好激動,因小朋友應享有快樂和安全的權利。

林嘉欣與蘇丹難民傾談。(宣明會提供)

從小灌輸助人的意義

人道援救是長期工作,如同家庭教育。林嘉欣與丈夫出發往烏干達前的幾星期前,已向兩個女兒——7歲的Kayla和4歲的Sofie講解媽咪出發原因:

每晚會花時間跟小朋友講解,將要去的地方和將會見甚麼人。大女聽完會問:『為甚麼要打仗?』當時我不懂得答。

最後由老公出手,袁劍偉稱:

買了本《The Diary of Anne Frank》圖畫版跟她一起看。她雖然只得7歲,但看時很有感觸,感受到甚麼是戰爭、問為何人要逃避和躲藏。

林嘉欣往烏干達探訪南蘇丹難民。(宣明會提供)

林嘉欣還憶起出發前一晚,大女兒仍會問:「媽咪,為甚麼你要幫人?」

她解釋:

當下我也想不出來,但又不想敷衍她,故沒即時回答。後來我寫了封信給她,解釋爸爸媽媽幫人,是因為幫人乃人的天性。

探訪回港,嘉欣嘗試向年幼女兒分享見聞。

我次次也說不完,每次說到一半就忍不住想哭,而且要跟7歲和4歲的小孩講解,也只能盡量簡化。

林嘉欣從小已向女兒灌輸助人為樂的重要。

我有跟女兒說我助養兒童的事,之前也有用她們的利市錢去做善事,亦試過跟女兒在街上義賣鉛筆幫助金邊被迫婚的小朋友。想讓孩子知道幫助人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只得4、5歲,也有幫助人的能力。

林嘉欣將烏干達的所見所聞記錄拍下相片於太古城Kubrick展出。(程志遠 攝)

info
林嘉欣+趙煥明攝影展
日期:即日至4月15日
地點:Kubrick(太古城中心5樓MovieMovie戲院)

化粧:Will Wong
髮型:Hin Wan
場地提供:MOViE MOViE Cityplaza 「MM MOMENTS」

【延伸閱讀】捐血是給女兒最好的身教

【延伸閱讀】梁詠琪以身作則教女:子女最信賴的是父母【有片】

【延伸閱讀】楊千嬅拒為兒子置業:獨立能力是小朋友最重要的財產

【延伸閱讀】黎瑞恩培育子女心得 小恩子:子女10歲前要學識煮飯

撰文 : 李秀嫻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