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學生有死念 Band 1校高危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4/04 00:05

最後更新: 2018/04/04 00:07

分享:

分享:

社聯調查發現,來自band 1學校的學生,出現自殺念頭或有精神健康問題的比例較高。

社聯調查發現,經社工處理的2.9萬宗中學生個案當中,8%曾想過自殺或曾付諸行動,涉及逾2,300個案;雖然逾半正接受精神科治療,但有6.1%仍在輪候,反映兒童精神科支援不足。

另外,調查顯示,來自第一組別(band 1)學校的學生,出現自殺念頭或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比例,都比其他兩組別學生高。

社聯聯同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網絡去年7至10月邀請全港註中學社工填寫問卷,收回419份問卷,覆蓋全港9成中學,共跟進29,726個案。

結果發現,有兩成共5,945宗中學生個案屬精神健康個案,而有8%共2,321個案為自殺問題個案。

所謂精神健康個案,是指經駐校社工識別,持續出現暴躁、反叛、易哭或情緒波動等,而影響到日常生活;自殺問題個案則是駐校社工已知道學生曾表示有自殺意念或計劃,或曾出現自殺行為。調查亦發現,精神健康個案中,來自第一組別學校的佔40%,較第二組別的34.9%和第三組別的25.1%為高;而自殺問題個案方面,來自第一組別學校有37%,也比第二組別的35%和第三組別的28%為高。

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分析指,第一組別學校對學生學業要求較高,競爭氛圍激烈,令學生承受更大壓力。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表示,據其臨床經驗發現,察覺到Band 1學校學生求助數字最近的升勢,比整體中學生高。

她解釋,Band 1學生主要背負學業壓力、自我期望及家人要求高,當進入成績好、競爭大的學校,需要一段時間去接受新環境及尋找自己的定位,若無法適應可能會出現情緒問題,「亦見過有人背負名校包袱,覺得自己不能夠做全校最差那一個,好像會拖累學校名聲,變成無形負擔。」

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網絡副主席方詠恩指,以往學生情緒問題都偏向外顯,如在學校發脾氣,但現今都偏向內隱,故需更多人手與學生溝通,了解其內心世界。

【延伸閱讀】抑鬱女生圖自殺 即轉急症求診

但調查發現,社工全年平均要用19小時去跟進每宗個案,但以現時人手計算,每個案平均只有14.2小時服務時數,社工在處理自殺問題個案時,更平均需33小時。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網絡副主席盧松標指,自殺個案複雜,不少社工以私人時間處理,工作量大。

調查亦發現本港精神科支援不足,調查中屬自殺問題個案的,有逾半已在接受治療,但仍有6.1%在輪候治療;精神個案方面,則仍有3.9%在輪候。

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表示,盼長遠將中學一校一社工加至一校兩名社工,才能做好學生跟進和識別需要支援學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