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士殮房的日子 資深堂倌:完全封棺未必可瞻仰遺容

健康資訊 13:57 2018/04/06

分享:

分享:

做了將近30年堂倌,阿鴻指最難忘的一定是沙士期間要穿上全套保護衣物進殮房。

「有客到!」一把響亮的聲線,劃破靈堂上家屬此起彼落的哭聲。「一鞠躬、再鞠躬、家屬謝禮……」一位身穿長白袍的男人總會在靈堂上為主家「主持大局」,妥善安排靈堂的儀式。這個神秘人物名為堂倌。有些人以為堂倌的工作很簡單,看似千篇一律,只是隨便說些開場白就可以了事,但其實這是一門深不見底的學問和專業。

TOPick訪問了已經從事29年的資深堂倌──阿鴻,深入探討堂倌先生的工作,了解這份偏門職業,當中阿鴻更透露處理沙士個案為自己帶來的轉變。

堂倌阿鴻表示學師要每分每秒緊隨師傅,學習每一個步驟。(陳偉能攝)

堂倌學問深似海

阿鴻於1989年入行成為堂倌,頭半年每日都跟隨師傅學習儀式。由最開始學習排花圈順序、幫主家上孝服、教家屬回禮、安排不同家鄉的殮葬儀式,到最後安排大殮儀式、出殯,堂倌全部都要學。阿鴻指,堂倌所學的全靠師傅指導,所以每分每秒都要緊隨師傅,師傅做的每一個步驟都要牢記。而且學師初期基本沒有收入,不要指望入行可以「賺大錢」。

最初那一個月真的非常辛苦,工資只有飯錢和車費。直至半年後才開始有正式的「人工」。

或許有人以為堂倌來來去去的工作都一樣,沒有多大困難,其實真正的難度在於當中的儀式。阿鴻指,不同家鄉、甚至不同圍村的人,都有不同的殮葬儀式和習俗,這些知識全都要慢慢浸淫。除了家鄉習俗,堂倌亦要學習不同宗教的儀式,不論道教、基督教、佛教全都要涉獵。

其實在基督教喪禮穿黑西裝的,都是堂倌。

堂倌會學習幫主家上孝服、教家屬回禮、安排不同家鄉的殮葬儀式等。(陳偉能攝)

堂倌的學問絕不是旁人眼見的那麼少。

難忘沙士的日子

29年間處理過無數個喪禮,阿鴻指初入行的心情真的很枯燥,不過後來已經習慣了。

每日都要看見人離世,特別是年輕的,會覺得「哎啊,咁就走咗。」

縱使做了將近30年堂倌,阿鴻指最難忘的一定是沙士期間,入行14年,第一次面對如此重大的疫症,他說最初真的不知道是沙士,所以按照一般遺體處理。

他表示醫院殮房一般會將遺體按程度分為3類-藍色、黃色、紅色。當中藍色代表可以瞻仰遺容的遺體;黃色代表遺體有傳染病,例如愛滋病、丙型肝炎、禽流感等,因為怕會傳染到家屬和工作人員,所以未必可以瞻仰遺容;紅色代表不能瞻仰遺容,直接封棺。一般有高傳染性的、危險的病,例如炭疽、鼠疫、狂犬病等都會被編配至紅色。

初時大家(包括醫院)都不知道死者患上沙士,所以醫院殮房都將遺體定為藍色。直到後期確認患者有沙士,才轉做黃色。

一般,掛上黃色牌的遺體,工作人員都會加以小心處理,例如戴上手套、穿上保護衣物,沙士期間亦如是。「那時我們要自己購買防護衣物,進醫院殮房前必須「全副武裝」,戴上口罩、眼鏡、全套連身衣物等等。用完就要扔掉,口罩亦一定要用3M口罩。」

堂倌想進殮房都要穿上保護衣物。(照片來源:經濟日報資料庫)

患上沙士的死者只可獲一名家屬進入殮房認屍。認屍後,都未必會有瞻仰遺容儀式,家屬放好逝者衣物至靈柩,就會封棺,再推出至醫院的禮儀室,進行簡單儀式後直接出殯。

棺木會粘貼好膠紙,完全密封,不能再打開。因為火化場上亦有員工,他們並不知道棺木內的先人是因沙士離去的,所以一定要特別處理這些棺木。

【延伸閱讀】拆解殯儀業秘密 只為發死人財必有報應【有片】

沙士改變生活習慣

做了14年堂倌遇上沙士,他說因為沙士,至今仍然保持一個習慣:

沙士以前,我會在屋內脫鞋;但沙士發生以後,我的鞋會放屋外,不會再穿鞋行入屋,已經習慣了。

沙士自今已經過去15年,阿鴻的堂倌生涯有一半時間都因為沙士而改變了自己14年來的習慣。

如何加入做堂倌?

如果想加入堂倌行列,阿鴻建議還是要找一個好師傅。因為堂倌至今依然實行師徒制,習俗、儀式都要跟隨師傅慢慢學習。即使坊間有教授殯儀課程的學校,但學生畢業後因為沒有師傅帶領,亦難以真正投身這個行業。

可能有人會擔心做堂倌需要斷六親,阿鴻指原則上毋須斷六親,但堂倌的工作時間猶如斷六親一樣,因為堂倌一旦有個案跟進,每日下午4時至10時都要在靈堂工作,而第2天亦要早早作好準備,預備出殯。工作時間與常人的朝9晚5有很大差異,所以猶如斷六親一樣。他又指堂倌屬多勞多得的工作,一個月可以做足31日、200多個小時,所以如果每日工作,就會失去與家人團聚的時間。

師傅會要求學徒嘗試獨自一人留在靈寢室摺金銀衣紙。(陳偉能攝)

而初入行時,師傅會要求堂倌學徒先試著獨自一人留在靈寢室摺金銀衣紙,如果學徒不怕、沒有任何問題,就成功「過關」可以正式學師。

【延伸閱讀】前救護員憶靈異奇情 勿對死者照片說:後生時幾靚【有片】

【延伸閱讀】90後殯儀三代談工作怪事:觸碰先人前要通知聲

【延伸閱讀】護士當值的日與夜靈異事 宵夜不可吃紅豆沙

撰文 : 楊宛茜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