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佛系」現象崛起 生活重壓須紓

City

發布時間: 2018/04/06 00:30

分享:

分享:

作者Facebook專頁

本港網上近日流傳佛系圖片暗諷時事,剛過去的國際發呆比賽亦在本港吸引多人參與。樓價及生活指數高企,社會階級固化,年輕人以「一切隨緣」自嘲,此類黑色幽默屬於社會發展必然,亦可能有一定正面作用。

「不練題目,不看歷屆,不畫重點,不去課堂......如果緣分到了,自然會有好成績。」寫着此類字句的「佛系」圖片近日在本港網上洗版。另一邊廂,剛過去的第六屆國際發呆比賽首次在香港舉行,吸引約80個市民坐在一起「冥想」,旨在放鬆壓力。

所謂「佛系」的網絡次文化,帶有佛教色彩卻更顯消極。這個現象最早可追溯至日本,當地時尚雜誌《non-no》在2014年以「佛系男」一詞,形容社會上廣見的一類年輕男子,他們凡事以個人愛好為先,覺得與異性相處麻煩,以及偏好獨處。此一觀察或非空穴來風,日本潮語早已有「草食男」一說,共同社去年報道更稱當地有近4分之1的男性終生不婚。

東方青年有壓力,西方青年亦然。美國近來流行各種主打負能量的卡通片,佼佼者包括《馬男波傑克》(BoJack Horseman)以及《瑞克和莫蒂》(Rick and Morty)。佛系現象近來更在中國大陸融入本土以自嘲為主的「喪文化」。今年初風靡全國的手機遊戲《旅行青蛙》毋須操作,其隨緣特質被視為佛系。

惟對凡事漫不經心的態度變得普遍,已引起政府憂慮,《人民日報》勸喻,隨波逐流只會被埋沒於人潮,喪失自我。

青年面臨龐大工作及生活壓力,無力改變現狀,選擇以黑色幽默自嘲,並非毫無益處。西班牙格蘭納達大學今年2月研究發現,經常自嘲的人士享有較為理想的心理健康指標,例如如快樂程度,更在一定程度上享有更強社交能力。自嘲其實早已被視為一種自然的自衛機制,著名美國喜劇家Richard Pryor曾表示,所有幽默均源自痛苦。

態度消極的次文化並非新發明,亦不見得必定會摧毀社會。康涅狄格大學教授Ann Charters表示,美國將50年代的人稱爲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當時興盛吸毒頽廢、反對愛國主義及物質主義等,但並未見得打擊當時社會整體的積極上進。

佛系現象逐漸在香港變得普及,或毫不稀奇。統計處數據顯示,本港近半員工每周工作40至49小時,遠高於臨近地區如臺灣及内地;此外,本港堅尼系數、樓價等指標冠絕全球,青年難向上流,縱應以自嘲應對無力感。

自嘲隨遇而安的背後,代表的是以90後爲主的年輕人對社會已失去期望,但他們寧願取笑自己「無能」,而非怪責社會。正能量宣傳已受重視,但社會有責任體諒及關懷年輕人,創造向上流的環境,才能使正能量更堪入耳。

各地佛系現象

  • 日本:時尚雜誌《non-no》在2014年發明「佛系男」一詞,形容我行我素、喜歡獨處、覺得與異性相處很累的年輕男性,因對戀愛興趣不大而被描述為好比出家和尚一般
  • 內地:日本手遊《旅行青蛙》在今年1月底一度在蘋果App Store成為內地最多玩家的手機遊戲。由於遊戲毋須玩家定時或經常操控,其「隨緣」性質被定為佛系
  • 美國︰Netflix卡通片《馬男波傑克》(BoJack Horseman)以消極、悲觀為主題,廣受歡迎,更在2016年獲電視評論家選為最佳動畫類節目獎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