捱貴費+不必要檢查 中產就醫難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4/10 23:48

最後更新: 2018/04/10 23:48

分享:

分享: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表示,夢想是讓中大這間非牟利私家教學醫院配合機制,將病人醫療負擔比例逐步降低。(馮漢柱攝)

服務醫管局逾30年的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指出,香港中產面對公院擠、私院貴的兩大就醫難題,即使有買保險,仍須自付一半醫療費,冀2020年啟用的中大醫院可透過循證醫學及科技,將住院病人醫療負擔比例降至少於一半。

他又表明不會為病人做不必要的檢查,不會出現有私院每年為病人照一次腸鏡的情況,減少中產病人不必要的醫療開支。

馮康說,在歐洲多個國家,病人醫藥支付比例低於20%,惟香港仍達約50%。

在他眼中,香港中產面對兩大醫療問題。第一,公私營差距愈來愈大,市民少了中間選擇。他直言,公院愈來愈擁擠,比如非緊急預約手術的輪候時間過去3年增加3倍;私院亦未見理想,據統計私營醫療通脹每年以10%上升,收費亦以10至20%上升,加上支付模式是按項收費,傾向增加醫療服務使用率,導致病人有時會做多了檢查,比如曾有私院病人年年照腸鏡。馮康表示,市民即使有買保險,出院時差不多一半錢仍需自掏腰包,他指出,由於市民無法負擔私院收費,故又轉回公院輪候,情況不理想。

【延伸閱讀】中大醫院善用4強項 非牟利求生存

另一問題是醫療制度碎片化。馮康解釋,據政府統計,市民私營醫療的行政費用約佔35%;在按項收費的支付模式下,市民支付過程欠缺效率,單是從保險公司索償,亦可等上2至3個月,更未必一定獲賠。面對困局,馮康有一個夢,就是讓中大這間非牟利私家教學醫院配合不同機制,將病人醫療負擔比例逐步降低。

改變是一個過程,中大醫院有何妙計?馮康說,中大醫院會實踐循證醫學,即治療方案需證明是有效才可以做,期望治療到位,減少不必要醫療開支。

他以照腸鏡驗腸癌為例,指醫學實證顯示病人50歲後,每10年只需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故中大醫院不會每年為病人照,如有病人要求,醫護會詳細解釋利弊,給病人選擇;即使是治療癌症的標靶藥,也要再經篩查,配合臨床研究、長時間觀察,判斷藥物是否安全有效。

另一方法是引入醫療及資訊科技,加快診斷及治療,比如有教授研究以抽血驗癌細胞DNA,有助將癌症由治療變預防;日後評估糖尿病亦可考慮以基因研究,檢測疾病軌跡,甚至以大數據分析,提供即時治療調整,令治療更有效。

另外,醫院打算運用資訊科技提供一站式服務,目標是讓患者如癌症病人,不需在各專科來回覆診,而是配合電子化平台及團隊支援,進行跨專科診症服務,一次過做評估及訂立治療方案;一站式App則可處理病人由預約到付款的程序,縮減輪候時間。

他直言,改革需要保險公司、醫院、政府及病人緊密聯繫,產生協同效果,應對醫療通脹及逐步降低住院病人支付比例。

馮康未言前景樂觀,但笑言中大醫院很樂意做一隻棋子,中大醫院不能主導整個私院模式,但可在醫療質素及價格間找平衡點,提供多一個選擇給病者。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