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魚野生VS養殖 挪威海產局拆解為何日本人少吃三文魚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4/12 17:22

最後更新: 2018/04/12 18:43

分享:

分享:

吃三文魚染寄生蟲的個案愈來愈多,港人勁食三文魚,95%都是挪威三文魚,一年入口本港的挪威三文魚數量,足足可製作8億件三文魚壽司,相等於平均每名港人每年吃114件三文魚壽司。對於吃三文魚染寄生蟲的恐慌,挪威海產局中國區代表接受TOPick訪問,拆解野生和養殖三文魚的分別,亦解釋了坊間為何一直盛傳日本人少吃三文魚的原因。

日本去年有女星渡邊直美吃壽司後出現腹痛而發現肚內有「海獸胃線蟲」,之後又有人在北海道米芝蓮一星餐廳進食低溫烹煮三文魚後,同樣染上「海獸胃線蟲」;而新加坡和美國亦分別有懷疑因吃三文魚而排出1.6米和2.8米長絛蟲的個案。

至於本港,一項大型研究顯示,香港公院15年間錄得9宗刺猬絛蟲(Spirometra erinaceieuropaei)寄生體內的個案,其中一人更上腦,大部分病因不明,但吃淡水魚生有吃進刺猬絛蟲的風險,並引起關注有平價三文魚,可能是以淡水虹鱒冒充,增加染蟲風險。

挪威海產局中國區總監Sigmund Bjørgo(畢思明)接受TOPick訪問時表示,每年運送至香港的挪威三文魚高達12,000噸,挪威食物安全局有質素評級制度,其中超過90%運送至香港的三文魚獲最高等級。

他指,挪威局方去年抽檢了12,000條三文魚,沒有任何一個樣本被驗出超出安全標準的化學物質或污染物,比如二噁英、硫丹、重金屬;每年約有2000條三文魚送去檢測抗生素,未有發現殘留物。當局亦抽查可供食用的三文魚,透過紫外線按測法,亦沒有發現線蟲寄生蟲的痕跡。

畢思明解釋,挪威養殖三文魚以選擇性繁殖(Selective Breeding) 方式,揀選基因最好的三文魚卵,並於室內淡水養魚場中孵化成幼魚;及後,養魚戶會將三文魚放在位於海洋的大型魚網中,達1至1.5年;視乎海水溫度,幼魚會生長成平均重4至5公斤的三文魚。由於飼養過程安全,挪威養殖三文魚不需經冷凍處理便可生食。

畢思明強調,他個人而言,不會進食未經雪藏的野生三文魚刺身;但來自挪威的養殖三文魚刺身,不用雪藏亦可安心生食。

三文魚掀染寄生蟲恐慌,挪威海產局指,野生三文魚染蟲風險較高,圖為挪威三文魚的海洋養殖場。(相片來源:挪威海產局)

【延伸閱讀】吃魚生惹蟲禍?9人離奇染寄生蟲游走體內上腦致癲癇

三文魚含豐富營養價值,包括奧米加-3脂肪酸,有助降膽固醇;亦含多種蛋白質及抗氧化成份蝦青素。

但著名食家蔡瀾曾在專欄撰文指「日本人不吃三文魚刺身」,

正統的日本鋪子,絕對不會賣三文魚刺身,因為他們老早知道它的蟲極多,只能用鹽醃製過後燒熟來吃。

對於有指日本人不吃或少吃三文魚,擔心有寄生蟲的說法,畢思明亦指,

約40年前由於日本人食野生三文魚,染寄生蟲風險確實較高。

他強調,由於挪威養殖三文魚的生長環境被嚴格監察,飼料亦主要為蛋白質、魚油等,故一般比野生三文魚安全。

不過日本駐港總領事松田邦紀過去接受傳媒訪問時則曾澄清,指日本人也吃三文魚,只是三文魚非日本傳統魚生,後來才成為魚生材料,由於有些傳統日本人不吃三文魚刺身,所以才帶來錯覺。

另外本港早年曾傳出有食肆疑以淡水虹鱒魚製作三文魚刺身餐盒,畢思明指,暫未在香港目睹有關狀況,但他不諱言,來歷不明的紅鱒魚確實有機會染寄生蟲,危害人體健康:

挪威也有養殖虹鱒魚,但養殖方法與三文魚相若,同樣安全,不過就很少進口至香港,你要知道自己在吃的刺身來源地。

他指,虹鱒魚並非三文魚,雖然兩者均活躍於河流及海洋,但三文魚魚肉顏色偏橙,虹鱒則偏紅色。口感方面,三文魚因脂肪量較高,感覺較肥膩、多油;虹鱒則口感較滑、少油。兩種魚的外觀亦不一樣,三文魚體型較幼身,呈銀色;虹鱒則較圓潤,呈偏紅色。

三文魚魚肉顏色偏橙。(相片來源:挪威海產局)

畢思明表示,新鮮三文魚於挪威屠宰後,會於3至4日後空運到香港,建議市民應盡快食用。

他又提醒,市民購買三文魚時宜留意產地來源,以及是否有水產養殖標準認證制度(簡稱ASC)認可標籤。

【延伸閱讀】袁國勇從不吃三文魚 蔡瀾:三文魚有很多寄生蟲

【延伸閱讀】三文魚平價陷阱 淡水虹鱒扮三文魚恐染蟲上腦

【延伸閱讀】三文魚疑含寄生蟲 新加坡男子無病徵排出2.8米魚肉絛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