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童上11個興趣班現焦慮 社工:每周45分鐘了解孩子內心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4/20 18:22

最後更新: 2018/04/25 16:48

分享:

分享:

有4歲童上11個興趣班出現焦慮求診精神科。

4歲兒童,一般就讀K1至K2,上11個興趣班的日子是如何渡過?有社工指,在要看精神科的兒童求助個案中,年紀最小的只有4歲,因家長安排了11個課外活動,當中包括一種外語,但學童最終出現焦慮情緒。社工提醒,別以為孩子愈忙愈好,只會令家長與小孩之間的優質相處時間愈少。

香港家庭福利會10年前引入「親子遊戲治療法」到服務當中,並於2016年起展開18個月的「親愛有家-親子遊戲輔導計劃」,透過親子遊戲治療,讓家長成為孩子的輔導員,協助子女克服並預防各種情緒及行為問題。

家福會高級經理(家庭服務)李淑儀指,香港兒童快樂指數近年有下降趨勢,她接收過的個案中,要看精神科的兒童中,年紀最小的是4歲,因家長安排了11個課外活動,當中包括一種外語;另外一個5歲小朋友因快升小學,家長帶他到20多間小學面試,兩人均有焦慮情緒而到來求助,

孩子咁忙,家長同小朋友有幾多優質嘅相處時間呢?

家福會倡議,每星期家長及子女有45分鐘的特別遊戲時間,由小朋友主導遊戲時間,家長陪同下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

家福會高級經理(家庭服務)李淑儀指,有4歲童上11個興趣班,因而出現焦慮情緒。(車耀開攝)

【延伸閱讀】從《打死不離歌聲夢》反思港孩「被安排」文化

家長周女士有一名7歲的兒子,兒子3歲時已發現他的興趣狹窄,很喜歡巴士,每次畫畫都只畫巴士、行路又只愛走同一路線,檢查過後發現有輕微自閉傾向,本來希望可以開寬他的興趣,故參加「親子遊戲治療法」計劃。

完成計劃後,她說最大的得著是學會以「兒童為本」的方式回應及明白孩子的感受,

以前會叫佢畫其他嘢,但原來係自己俾社會嘅框架框住,鐘意巴士係ok 架喎。

周女士指,參加計劃後,管教方式亦有改變,當子女的感受被回應和尊重時,他們的情緒也變得平靜,

俾佢繼續畫巴士,好自然佢會畫其他嘢,依家會畫埋地鐵,亦令親子關係變得更好。

寄養家長許先生為退休海關人員,20多年開始做寄養家庭,已養大過12個寄養孩子。他說湊寄養的孩子不像自己孩子教一輪才有服從,上完課程後,學習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技巧。

他舉例,有次寄養孩子玩櫈跌倒受傷,以前的會罵他這樣做不對;但是在課程後,就跟他說「你應該都知道自己都做錯了」,回應到他的感受,令關係也變得更好,學到的技巧亦令自己與親生兒子的關係變得更親密。

【延伸閱讀】教師媽媽走出迷失培養「無證書子女」:教養比成績更重要

家福會研究166個育有3-10歲的兒童的家長或寄養家長,在過去參與了十節「親子遊戲輔導」家長訓練小組後,大部份家長表示親職壓力指數有明顯下降,與孩子的衝突情況都有顯著下降及紓緩,當中以原生家庭的效果較為明顯。

家福會高級經理(家庭服務)黃景麗指,小朋友的表達方式不同,「遊戲是小朋友的語言,玩具是他們的文字」,認為家長應有同理心,了解子女的表達背後的原因。

她又說港人生活䌓忙,未必能抽專門時間來進行遊戲治療,倡家長可在生活中融入遊戲治療。

【兒童焦慮症徵狀】常哭鬧又拒絕上學   心理學家拆解兒童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