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山貓頭鷹被電筒照射受驚搬家 專家:可致棄巢雛鳥餓死
發布時間: 2018/05/07 19:57
最後更新: 2019/09/11 19:09
慈雲山貓頭鷹一家七口疑被「龍友」用電筒照射滋擾,受驚急急搬家到附近另一棵樹上。康文署回應證實,今日(7日)早上約6時,有攝影人士曾利用電筒照射領角鴞,職員遂作出勸諭,有關人士表現合作並停止使用電筒;其間亦有市民報警求助,署方會繼續密切留意現場情況,如發現市民有不當行為,會作出勸諭及適當跟進。
漁護署回應指,就有領角鴞於市區公園繁殖,署方兩星期前已就保護有關雀鳥與康文署聯絡及提供意見,亦有派員到場提醒市民切勿干擾雀鳥。由於領角鴞幼鳥已踏入學飛階段,會離開樹洞的鳥巢飛到附近的樹木上歇息。署方並提醒市民切勿干擾或以強光照射雀鳥,觀看野鳥時亦應保持距離,以免對牠們構成不必要的干擾。
事源上月25日,慈雲山一處公園的樹洞內發現初生貓頭鷹身影,連日引來大批攝影愛好者拍攝。康文署亦隨即在公園築起圍欄禁止市民接近,以免貓頭鷹受滋擾。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科學事務經理張瑪珊指,是次主角貓頭鷹所屬的品種領角鴞在本港並不罕見,大批市民的聚集圍觀,好可能與港人較少在市區接觸到野生動物有關。
她斥市民使用強光如閃光燈、電筒直射雀鳥,有機會令雀鳥受驚,特別是貓頭鷹屬夜行生物,
太過強烈的光有機會影響牠們視力,嚴重的甚至會遺下雛鳥棄巢而去,最後雛鳥會因飢餓而死。
她舉例指,早於幾年前水尾村貓頭鷹「鵂鶹」棄雛鳥而去就正正是活生生的證明,當時有市民激動得爬上其鳥巢攝影,結果「鵂鶹」感生命威脅捨棄雛鳥離去,雛鳥亦不幸死亡。
張瑪珊認為,事件有助教育公眾對野生動物正確的認知,同時讓大眾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共融,長遠而言有教育意義。不過,她提醒準備去觀鳥或攝影雀鳥的人士,切勿使用電筒或閃光燈干擾雀鳥,建議最少與雀鳥保持2至3米的距離,
如果希望拍到高質素照片,可考慮使用較大光圈和帶備腳架,盡量在不干擾自然生態的情況下遠距離觀賞。
她補充,倘若見到幼鳥墮地,市民切勿衝動上前拯救,應先與幼鳥保持距離,待其父母出手;萬一其父母未有察覺,或發現雀鳥受傷,市民應致電動物救援組織尋求專業幫助。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同樣指出,根據以往的紀錄和觀察,領角鴞事實上在香港常見,他認為是次貓頭鷹一家造成的哄動,很大程度上因大眾普遍覺得貓頭鷹印象神秘,想一探究竟有關。
余日東坦言,留意到近年愈來愈多愛好者去觀鳥及攝影,認為市民毋需在公園通宵守候,因過多人流的騷擾,有機會令育雛中的雀鳥受環境威脅而棄巢,或幼鳥因受驚而妨礙牠正常成長。
是次貓頭鷹搬到另一棵樹上,他是人為原因造成的理由,而成年雀鳥因人為滋擾太多而留下幼鳥保命離家出走亦時有發生。
他指,正確的觀鳥及攝影禮儀,不應在其棲息地逗留太久,建議公眾「望兩眼」、「影兩張相」就足夠,切勿追趕在地上行走的幼鳥,同時不應使用閃光燈或電筒照射雀鳥。
如果你畀人用閃光燈不斷閃,相信你都會感到不適。
提到時有不少攝影發燒友在網上分享雀鳥的蹤跡,他認為此舉實有助保育或科研機構搜集更多鳥類紀錄,具學術研究價值,惟同時亦需平衡本身該鳥類品種的危險程度,倘若屬瀕危絕種,就不建議在網上公開,以免過多的人流對該雀鳥造成不可挽救的影響。
他亦呼籲,市民如發現有受傷雀鳥,應立即通知在場駐守的政府人員或電1823通知漁護署。
記者:勞佩欣
更多有關本地觀鳥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