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建液化天然氣站挖泥50萬立方米 環評:江豚會暫時避開後重回
發布時間: 2018/06/15 16:12
最後更新: 2018/06/15 17:53
中華電力(中電)正研究在大嶼山南部索罟群島對開海面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今日(15日)公佈項目的環評報告。報告指出,中電在海上興建一座長500米、闊50米的碼頭,可停泊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將船上液化天然氣卸載,再經海底管道運至在南丫島和龍鼓灘的發電廠;項目需進行挖泥超過50萬立方米,並距離與倡議中的索罟群島海岸公園最近界線少於500米。環評報告又指,項目選址附近的海域具中等生態價值,工程令江豚及海上鳥類損失約2.5公頃生境。
環評報告指,預計項目會於在2019年動工,預料整個施工階段需時約 21 個月;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海底天然氣管道和天然氣接收站的建造工程,會同期進行。
對於工程對生態影響,報告聲稱,在建造階段預計海洋哺乳類動物會暫時避開正在海上施工的地區,並會在這些活動停止後重回;又指損失的2.5 公頃的江豚生境,與附近可供江豚使用的生境比較範圍細小,因此,江豚失去的生境屬可接受水平,又稱鑑於受影響動物的活動能力較強,而且可供牠們活動的範圍很大,預計生境的受損程度不會造成顯著的不良影響
而其他海事建設活動所產生的水底聲音和額外的海上交通,環評指不會對對海洋哺乳類動物造成不可接受的影響。環評解釋,是因為這些動物已習慣在現時的水底聲音環境,所涉及工程船隻數量較少,牽涉的船隻航速亦較慢。
中華白海豚亦在環評報告的評估區出沒,環評指牠們主要生境在大嶼山西面,中華白海豚並不使用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或南丫發電廠接收站一帶海域。但生境則與連接龍鼓灘發電廠海底天然氣管道鋪設路線一帶海域重疊。
在評估區內已知的具生態重要性的生境和物種,包括馬蹄蟹繁殖區及育幼區、紅樹林、珊瑚群落;具保育價值的海洋底棲生物及具重要生態價值物種,包括中華白海豚、江豚、綠海龜、鯨鯊、文昌魚、馬蹄蟹、白腹海鵰等。
環評報告指採用多項緩解措施,包括在江豚出沒高峰期、中華白海豚繁殖高峰期限制打樁工程及管道挖泥和沖噴工程等,預計有關工程不會造成不可接受的影響。
中電指,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可為香港引進全球的液化天然氣氣源,有助降低天然氣成本及保障長遠的能源安全,並且提升燃料採購的靈活性、議價能力及成本效益,而且設施可供不同電力及能源公司使用,香港整體都會受惠。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強烈反對中電於大嶼山南部索罟群島鄰近水域建設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建議,認為計劃並無必要,批評今天發表的環評報告是從提升供應穩定性出發,主要基於商業考慮。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指,水底打樁工程發出的噪音會嚴重影響海豚的發聲及回聲定位能力;繁忙的海上交通加上打樁造成的噪音,會影響鯨豚覓食,增加牠們的壓力及撞船風險,她指,去年12 月9 日至今年6 月7 日1期間,本港水域已共錄得24 條江豚死亡個案,大部分身體都有嚴重傷痕,疑似被船隻撞擊造成。
另外,環評報告指排放的冷卻海水會迅速被「溝暖」,不會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她質疑報告只進行了一個極為簡單的水質模擬分析,根本未能全面預測水溫的變化,如寒冷季節及沒有明顯潮汐漲退的日子;WWF指,索罟群島亦是具商業價值的魚類產卵及育苗場所,批評接收站所排出的大量冷卻海水,將令水溫下降至少攝氏9度,令附近的底棲生態受水溫驟降衝擊,會使生物被吸附於吸水口的隔屏上,而較細小的生物如魚類和其苗、卵則會被抽吸進氣化系統而導致死亡。
李美華指,永無止境的發展工程如挖泥、垃圾傾倒和基建發展,再加上污染問題,不僅威脅海豚和江豚的生存,更會破壞整個海洋生態。WWF憂慮中電的計劃會破壞當地生態,南大嶼海岸公園將於2019 年成立,有關計畫亦會嚴重削弱海岸公園的保育成效,並令該水域的漁業資源難以恢復,令海岸公園的保育作用名存實亡。
WWF指,支持採用更潔淨的發電方法,但實在無法接受有關方面在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仍要犧牲索罟群島的生境;認為政府及電力公司應將資源投放於可再生能源及節能措施,以達至2030年的減排目標,而非進行不合理的投資,令發電成本增加,再將財政負擔轉嫁給市民。
中電回應指,初步估計,未包括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接收站的碼頭設施及海底輸氣管道造價約為50至60億港元;又指項目目前處於研究階段,現時評論對電費的影響,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