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會延智會所推共同照顧概念 填補公營認障服務隙縫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6/23 07:00

分享:

分享:

患者在延智會所以生活圖片進行認知訓練。(陳國峰攝)

社署現時向安老院舍發放「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補助金」,幫助院舍為認知障礙症患者提供適切照顧和訓練﹔他們亦可到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接受訓練。不過,津助服務的申請資格需為60歲以上長者,隨着認知障礙症年輕化,有人不到50歲就發病,未符合護理中心申請資格,何處可求援?對年輕患者而言,日間中心安老院舍又是否一個合適地方?

基督教信義會2015年成立延智會所,針對早中期認知障礙症患者提供生活認知訓練。服務總監黃智傑表示,現時不論津助或私營的日間護理中心或復康中心主要照顧體弱長者及殘疾人士,集中肌肉訓練,並非針對認知障礙症患者的需要,年輕患者更感格格不入︰「很多認障患者其實身體問題不大,行得走得。曾經有患者在日間中心覺得沒有針對性的訓練和護理,二來其他使用者年紀比自己大,不習慣該環境,接受服務兩天後就離開了。」

延智會所服務總監黃智傑(陳國峰攝)

黃智傑說,早期患者容易感沮喪和無助,例如突然忘記生活步驟,自己情緒暴燥,也會向家人發脾氣,因此患者主要需要的是社交和生活認知訓練及情緒輔導。他又指,年輕患者及其家屬更容易因不了解認知障礙症,造成不必要衝突:「家人比起患者更難接受,未準備年紀未老的配偶或父母有老人癡呆的問題,只會認為他們是年紀漸長記憶力漸弱,或誤以為患者是故意引人注意,有心捉弄人。」

患者在中心進行運動訓練。(陳國峰攝)

患者進行圖案顏色認知訓練。(陳國峰攝)

他說,業界過去二十年爭取政府增設認知障礙症專屬支援中心,但一直未有回音。延智會所主任胡詠賢說,透過在訓練中加入生活元素,幫助患者重拾日常生活步驟:「例如今日11號,就揮手十一下和踏腳十一下﹔也會在小組中與其他同屬認障患者討論附近社區設施及懷舊娛樂和小食等題目,重喚他們對過去生活的記憶。」

延智會所中心主任胡詠賢(陳國峰攝)

胡詠賢補充,中心推行共同照顧概念,只提供半日制訓練,每次兩個半小時,希望家屬可以在其餘時間陪同患者到社區走走。她說,有患者曾到日間護理中心接受全日訓練,但至下午開始情緒不穩,「認障患者記憶力弱,早上做肌肉訓練,至中午開始忘記來中心的目的,大吵大鬧要回家。全日服務雖可以舒緩照顧者壓力,但同樣造成照顧者對服務的依賴,每天角色或許只是晚上接患者回家煮飯,兩人距離漸遠。」

中心為患者製作練習,讓家屬在家中與患者進行認知訓練。(陳國峰攝)

她指,中心接收個案時會考慮患者是否有家人陪同和照顧,除了邀請家屬觀察訓練和與家屬進行輔導,也會家屬計劃在訓練的另外半天與患者到喜歡的地方散步及吃喜歡的東西,「家人可能會過於保護患者,不讓他們外出或做家務,其實這樣幫助不了患者加強生活認知。家屬可以嘗試放手讓患者維持過往生活習慣,例如陪同他們到街市買菜洗菜,有需要時才由家人善後,但至少可讓患者了解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她直言,認知障礙症沒有痊癒的方法,只能拖慢惡化的斜坡,現時中心服務共160個案,當中包括退休大學教授,最年輕患者只有49歲,最年長者達97歲。中心本周日將於科學園參與世界牛奶日家庭同樂日,設攤位讓更多人認識認知障礙症需要及其服務,未來亦將開發手機軟件,讓家屬陪同患者在家進行認知訓練,長遠考慮將中心服務推至全港各區,總監黃智傑說,「希望規模發展至如便利店一樣,其實只要有一千呎地方就可以提供這種訓練服務。」

社會福利署回覆指,60歲以下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如果身體機能情況達嚴重殘疾程度,可考慮使用嚴重殘疾人士日間照顧服務或嚴重殘疾人士家居照顧服務兩項服務。政府亦於公立醫院及部分專科門診診所派駐醫務社工,為包括認知障礙症患者等病人及其家屬提供心理輔導和援助,並協助他們處理因患病而引起的情緒、家庭、照顧、人際關係等問題,亦會視乎情況提供其他支援服務,例如輔導服務、經濟或實物援助、轉介接受康復或評估服務,及申請社區資源等。

其他相關報導看這裡:
46歲前地產公司女高層認障發病 夫承諾陪伴到老打點生活
認知障礙趨年輕 易致家庭困擾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