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尼馬教壞細路? 贏獎更求體育精神

City

發布時間: 2018/07/10 00:10

分享:

分享:

作者Facebook專頁

巴西國腳尼馬最近上演的「尼馬碌」早被網民不齒,但英國一名小學教師禁止學生踢波,原因便是發現有學生模仿。體育精神對孩子成長極為關鍵,不擇手段贏得比賽甚為不值。

尼馬在對墨西哥的賽事期間,懷疑詐傷在地上打滾,被網民嘲笑及爭相模仿。巴西隊雖已出局,但尼馬碌仍後繼有人,法國隊上周五以2︰0淘汰烏拉圭,最難忘的一幕或是法國國腳麥巴比「插水」倒地神情痛苦,當場領得黃牌,事後更在推特上被英格蘭前鋒連尼加暗諷被同屬巴黎聖日耳曼的尼馬帶壞。

惟模仿者不止球員及網民,英國Home Farm School小學校長Richard Potter近日留意到有學生在球場上重演尼馬碌,遂禁止學生在午飯期間踢球,禁令維持一星期至本周四結束,其間將以灌輸足球規矩及體育精神替代。

體育精神宣揚志在參與、公平競爭及團隊精神,對孩子日後處理人際關係及其他日常難關極為關鍵。美國東肯德基大學哲學教授Michael W. Austin更強調,所謂「體育鍛練人格」的說法,實際上與體育精神密不可分,但能否奏效取決於大人如何言傳身教。

社交媒體上興起#NeymarChallenge(尼馬挑戰),參與者踢球時若有人大喊「尼馬」,則應聲倒地詐傷,英國小學生會否只是帶嘲諷性質重演尼馬碌,被校長誤解,暫無從得知,但運動員容易教壞小朋友卻是無容置疑。美國凱斯家庭基金會研究顯示,受體壇影響,10至17歲兒童中有74%認為破口大罵球證普遍不過,更有62%視挑釁及侮辱對手為正常行徑。

運動員的一些小動作,無非只為「贏」字,但過分鼓吹勝利之風,主要責任或在於家長。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研究發現,家長對兒童參與體育活動最有影響力(59%),體壇巨星的影響力相比之下只有10%。但不少家長過分執着孩子輸贏,令運動失去意義,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發現當地13歲或以上兒童中,有7成不堪家長期望而喪失對團隊運動的熱誠。

失去體育精神,甚至可以令勝利無望。西班牙籍記者Zigor Aldama本月曾專訪中國恒大足球學院,足球星探Javier Ferreras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兒童普遍缺乏團隊精神,只在乎自己能否進球,曾目睹怪象如不懂得在隊員進球後予以祝賀,需要在教練強迫下才學會互相擁抱,認為合作能力欠佳令中國足球面臨重重難關。

本港新聞主播李臻去年在其專欄上,表示自己聽聞過有教練以粗言穢語責罵學生,感歎本地學界體壇過分看重輸贏,難以培養體育精神。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今年也曾批評本地家長,過分着重子女學業,不惜以體育成績作為考入名校的手段,反而忽略培養子女抗逆能力及團隊精神。

為取得勝利不擇手段,賠上的不止是個人聲譽,亦失去更寶貴的東西如學會與人相處及鍛練人格的機會。培養孩子體育精神,家長責無旁貸。

如何培養孩子體育精神?

  • 避免爭拗︰切勿將失誤怪罪於任何人,應盡量讚賞孩子及隊友表現;遷怒於裁判除有違體育精神,更可被視為違規而影響孩子參賽機會。
  • 人人參與︰家長及教練皆有責確保所有孩子有份上場發揮。以足球及籃球為例,勿強迫孩子單打獨鬥,應在合適時刻鼓勵孩子將球傳給隊友。
  • 尊重對手︰若孩子的對手獲勝,應予以祝賀;若孩子獲勝,應避免高調炫耀,保持應有的風度。每場賽事後,鼓勵孩子與對手握手。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