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孩子情緒受困 家長有迹可尋?

City

發布時間: 2018/07/11 00:10

分享:

分享:

作者Facebook專頁

DSE今日放榜,莘莘學子與家長壓力倍增。惟孩子平日已面臨龐大壓力,有調查發現近3成學童情緒受困,當中逾半家長竟未能察覺。家長如何幫助子女應對壓力?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前日公布一項調查,發現本港初小學生中有27.7%有情緒困擾問題,但多數家長毫不知情。22.7%學生自認容易受驚,但這些學生的家長當中52.3%不認同孩子有此問題。也有28.5%學生表示自己需要擔心不少事情,但62.5%家長不認同。督導主任梁廣浩認為家長或過於關注學業成績,忽視孩子心理健康,更指有社工反映年幼至小一的學生已有自殺傾向。

對孩子情緒壓力視而不見並非本港獨有,外國亦然。英國生部在2015年資助一項調查,發現全國6至18歲孩子的家長中,55%對孩子心理健康問題採取「鴕鳥政策」,主因缺乏意識及避忌心理問題的負面標籤。

家長是孩子心理健康首道防綫。本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表示,近年學生求診個案中,有6至7成均是源於家長及早發現,約2成在學校建議下求診,只有1成是學生自行察覺後求診。

孩子心理健康轉差有何徵兆?據精神健康基金會客席精神科專科醫生連凱欣,家長若發現孩子心情轉差時,應留意有否其他徵狀,例如對所有事物失去興趣、思想負面、不願外出、時常出現頭痛及胃痛等小毛病,有關徵狀持續兩星期或以上,便可能患有抑鬱或其他問題,宜及早求醫。

惟本地家長縱主動帶孩子求診,亦面對醫護人手嚴重不足的問題。本地精神科例行患者平均輪候時間為兩年,精神科醫生對人口比例為1︰2萬,遠低於世建議的1︰1萬。

現實如此,家長更需及早保護孩子精神健康。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統計發現,孩子如何處理壓力不少取決於家長,47%家長在壓力過大時會選擇與伴侶吵架或以其他破壞性方式發洩,46%兒童會有樣學樣,以暴戾心態應對壓力。精神醫學會過去曾呼籲家長先調整自己心態,以瑜伽及正念療法等方法解壓。

正念療法及其他認知行為療法,主為針對抑鬱、焦慮等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美國不少中學甚至將其列入體育課程。休斯敦獨立校區前年為26個校園的1.4萬名學生提供瑜伽、冥想及呼吸訓練等,發現學生更少呈現行為問題,師生做事更為專注,校園文化亦愈趨富同理心。

本周適逢中一派位及DSE放榜等學界要事,家長除要調整個人心態,更須密切留意子女有否異樣,切忌畏疾忌醫。另一邊廂,政府也有責改善公營精神科服務,令有需要人士可以更快得到診治。

如何助子女面對壓力

  • 承認問題:過半家長不肯承認子女可能患心理疾病,畏疾忌醫導致錯失治療良機。孩子若長期表示自己沮喪或呈類似異樣,家長不宜當作純粹扭計,有必要時需求診
  • 多溝通: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督導主任梁廣浩舉出一個案例,一名小一生因壓力緣故咬手指、自覺無用及難以交友,其母起初選擇破口大罵,發現於事無補後以開放式態度與孩子溝通,令孩子變回開朗
  • 正念療法:凱斯西儲大學心理學家Amy Przeworski表示,家長可與孩子一起做簡單放鬆練習,例如閉目深呼吸,想像自己在海邊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