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墮Instagram搵快錢陷阱 7苦主損失逾220萬元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7/15 14:36

分享:

分享:

民主黨聯同兩名苦主Kelly(化名)(左二)及阿強(化名)(左一)召開記者會,講述誤墮暑假「搵快錢」陷阱的經歷,冀警方加強執法。(經濟日報記者攝)

暑假來臨,不少年輕人四出找兼職工作,賺取外快。有騙徒覷準機會,透過Instagram帖文招聘,游說事主夾錢投資、協助轉移資金、向財務公司借貸等,以可獲豐厚回報作招徠騙財,更會以律師見證、毋須親自還債等,降低事主戒心。協助苦主的民主黨去年12月至今年3、4月共接獲7宗求助,苦主被騙10萬元至58萬元不等,共損失約229萬元。

20歲的Kelly(化名)去年年中因家人身後事而需要7萬元應急,在Instagram留意到「搵快錢」廣告,遂向廣告負責人查詢詳情。對方聲稱事主只需到財務公司借錢協助「資金轉移」,完成後便可獲得總金額3成回報,亦會安排事主往律師樓辦理毋須親自還款的手續。

Kelly不虞有詐,一時情急下先後向4間財務公司借貸25萬元及花5萬元「買金」,惟她詢問對方何時可獲取回報時,對方不但支吾以對,亦多番拖延,而對方更在2周內再要求Kelly借貸10萬元,她以自己不用再獲更多回報而拒絕。過程中最終亦沒安排過律師出現。

由於遲遲不獲回報,Kelly懷疑受騙,遂作出求助並於去年8月報警處理,一名涉案男子被檢控後判入男童院。惟現時月入僅1.7萬元的Kelly每月仍需還債1.4萬元,

(還債)都是好吃力的事,但我不想20歲就申請破產。

22歲的阿強(化名)去年11月亦在Instagram覓得「搵快錢」工作,在對方的指示下,向5間財務公司申請借貸16萬元,在旺角地鐵站交予對方。

阿強憶述,對方事前同樣聲稱可以在完成手續後往律師樓簽署免責聲明,即毋須親自還債,令他信以為真,對方又指要「做大條數」,著他到金舖購買逾4萬元的金器,交收後會將所值現金存入事主的信用卡戶口。

惟對方事後以「律師樓未覆可行時間」等,要求事主先自行還債,阿強的父親為免兒子的債務越滾越多,遂協助全數還清。阿強曾報警,但警方指未有實質證據顯示招聘方涉嫌詐騙,未有作出行動。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尹兆堅透過「網上放蛇」,在3日內已在Instagram發現14萬個「搵快錢廣告」,涉及到財務公司假借錢作資金轉移後可獲5萬至10萬元酬勞、借用個人戶口轉賬後收取回佣、信用卡購物等,更獲近10名懷疑網上騙徒主動聯絡。

他認為網上疑似詐騙廣告猖獗,要求警方在暑假期間加強網上巡邏,並成立特別職務隊,加強打擊網上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