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生變朋輩調解員 學會顧及別人更體貼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7/20 08:35

分享:

分享:

鄭家欣(左起)、黃柏仁及黃太分享他們對調解計劃的感受,黃太讚柏仁現時處事比以前成熟。(冼偉倫攝)

社會怨氣多,連小學生也要學調解,建立和諧校園。有小五男生本身是獨子,平時愛鬧情緒,動輒要跟同學絕交,後來接受訓練當上朋輩調解員,處事較以前成熟,其母更讚兒子多了同理心。

香港家庭福利會與恒生銀行5年前推出青少年調解計劃,迄今已有逾1,700名學生接受10小時調解訓練,透過功課考核及處理個案,正式成為朋輩調解員,聖公會何澤芸小學五年級學生黃柏仁是其中一個。

柏仁是家中獨子,其母黃太指,以往柏仁在家愛撒嬌,不時發小脾氣,曾因他在街上跟同學吵架而感尷尬,「同學插隊或捉他字虱,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跟人吵架,動輒就話絕交!」

黃太沒想過柏仁當上調解員後,有意想不到的轉變。「某日放學時下大雨,他見到有兩兄弟無帶雨傘,他讓出自己的雨傘給同學,還說就算自己一個淋濕,也好過兩兄弟淋濕。」她指,以前兒子較自我中心,現在學會顧及別人的需要,變得體貼父母及同學。

調解員需具備同理心,多從爭拗者處境出發,才有助疏導他們的情緒。柏仁是學校風紀,他印象中的風紀處事嚴厲,「小小事就罰同學一個小息不能自由活動」。現在他擔上這個崗位,深明被「剝奪」小息之苦,坦言︰「同學只不過貪玩,我最多罰他們一分鐘無得玩。」

駐校社工鄭家欣表示, 學校揀選風紀學習做朋輩調解員,因他們是第一個處理同學衝突的人。「在成人眼中,同學之間推撞是小事,但對他們來說卻是大事。以前風紀會喝止及分開肇事者,但他們現時會學懂回應同學的感受,而不是完成調停便了事。」朋輩調解員可減輕老師處理學生衝突的負擔,同學間的關係亦有改善。

家福會註冊社工洪欣欣指,朋輩調解員除完成指定時數及考核訓練外,學校社工亦會指導他們處理真實個案,深化調解的技巧。「調解技巧包括『頭、心、腳』,首先要了解事件,再用心回應當事人感受,最後是當事人想如何處理。」回應感受易令雙方讓步,是調解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