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湛周生生舵手親證金業發展45年 67歲不言休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8/07/22 19:57

最後更新: 2018/07/22 21:04

分享:

分享:

周傑成港大畢業後加入家業,跟隨父親學習金舖細節,由低做到董事總經理,父親教誨和營商原則不敢有忘。(林宇翔攝)

香港金舖多,其中一間店面金燦燦,行人經過,視綫很難不被吸引,此店名為「粵港澳湛周生生」,與另一間連鎖金舖「周生生」名稱相近。

兩舖同是起源於80年前成立的「周生生金舖」,創辦人周芳溥的兩房分家後,長房先後立足廣州、香港、澳門、湛江,「粵港澳湛周生生」因而得名。67歲掌舵人周傑成,不敢忘記父親的教導。

本醉心文學的他自香港大學碩士畢業後即加入家業,一做45年,見證家業與香港起跌,依然精神矍鑠,「我想一直做下去」。

「紅褲子」做起 跟父學買貨驗貨

70年代大學生矜貴,畢業3大出路:政府、商界、教書。當時於港大文學院畢業的周傑成一心想為興趣讀上去,已獲港大比較文學碩士課程錄取,本打算半工讀,曾應徵公務員,誰料被面試官一句試出赤子之心:「如輪班時間與碩士課時重疊怎麼辦?」周不假思索答道

我會找同事協商調班。

不消說頓時出局,他就回金舖幫手,貪時間靈活,方便上課。「做哪行不要緊,最緊要有得着,做得夠專業。」

那刻最開心的應是其父周少明。爺爺周芳溥兩房分家後,周少明所屬的長房創辦「粵港澳湛周生生」。到他主理的年代,其長子及媳婦在店裏幫手,但67年移民,幼子周傑成頓成接班最後希望。

本來店舖已積存熟客,卻因兄嫂移民流失,周傑成目睹父親把心一橫,在澳門聯號改賣珠寶,做日本遊客生意,香港店則主打本地客。入貨、訓練員工講日文都是成本,幸而一年半載已成功過渡,當時剛踏出港大的周,心裏暗自佩服父親。

加入家業後,周傑成跟在父親身邊學習,從帳房做到店面,完全是「紅褲子」訓練。他說,跟父親學買貨、驗貨最難忘。

父親是行內的「鐵腳馬眼神仙肚」,每次行家供貨,他都會站在射燈下一口氣驗完,至下午茶時間才吃午飯。我在旁觀摩都「站到腳軟」,勤做筆記,不敢多問,有空便偷偷開抽屜取出貨辦溫習(來牢記質感)。

「父親要求嚴格但寬容」,即使讓周傑成邊學邊做,買貴買錯亦不曾責備,惟須謹記原則:在價位內給客人質素最佳的貨品。

80年代開單無停手 「明天請早」

港府在82年頒布「99金」法例前,周少明已堅持用「9999金」。法例頒布後,大部分同業仍用「99金」,曾有行家取笑周少明愚昧,滿足薄利,但他堅持靠品質立口碑:「做這行要講誠信,品質好,客人才信你」——這席話周傑成言猶在耳。

周傑成接手後,趕上80年代經濟騰飛,金價節節上升,生意暢旺。不論流年嫁娶或弄璋、弄瓦之喜,還是投資保值,都買黃金。員工開單無停手,觀塘店更一度掛上「明天請早」告示,才能收舖。

90年代初的周傑成(本報資料圖片)

90年代,金飾款式多變,模具成本上漲。

我比父親大膽,願試新款,拓寬貨源。

給嬰孩的金飾不止刻有「長命富貴」,亦加入嬰兒車、衫褲、卡通等現代元素。當時廣告業興旺,靠宣傳展銷刺激銷量。他與行家感慨,現時宣傳的成本高過收益,有如倒錢落海。

周傑成經歷過幾次大風浪:73年股災,從魚翅撈飯到賣金套現還債;97金融風暴,生意插水;至01、02年經濟復甦,又被03年沙士殺個措手不及,零售業步入寒冬。有公司與員工情商「人工7折」,惟周傑成自豪道:

我們不曾因低谷減薪關店,而是咬緊牙關度難關。

大媽搶金潮舖租飈 卻只加不減

逆境要縮減成本,沙士時我們實行輪班制,分兩批員工上班,做足清潔,萬一有員工感染要隔離,也不影響運作。09年金融海嘯,正是公司內部評估和調整的時機。

同年,周傑成決定革新店舖裝潢,以金燦燦的舖面示人,望在同業類近的裝修中突圍。

「別以為順境無難處。」13年「大媽搶金潮」,「員工從帳房捧出一盤龍鳳鐲,未走到地櫃已被搶清光!」金飾供不應求,幸與供應商交涉順利,及時供貨才度過難關。生意好,業主緊接加租,「一加就兩、三倍」,但生意轉淡後租金不減,舖數從巔峰期10間減至目前7間:6間香港、1間澳門。

自由行開放後,各行各業見識過內地消費力皆揮軍北上,惟周傑成按兵不動,不諱言:「進軍大中華市場苦樂參半」。他認為,應先做好港澳市場,公司多年發展穩健,毋須向銀行借錢,暫無上市打算。

周傑成曾有3次機會移民,全皆放棄,移民信在保險箱放至過期,「曾嘗落腳異國,終選擇扎根香港。」創業難守業更難,他撫心自問

不敢說做得比父親好,但起碼對得住爸爸、同事和顧客。

周傑成謙厚低調,對上一次接受訪問已是27年前。父親刻苦創業的堅毅,他一直不忘;其公司內部溝通用的「暗碼」,出處都來自其父的創業經歷。

我鍾意這份工才不退休,想一直做下去。

店舖多租地舖,因方便設工場,可為顧客調整產品,如戒指寬度等,亦可製作客人的手造定單。工場師傅Gary在公司工作27年,但已是較年輕的師傅。(林宇翔攝)

全文刊於《香港經濟日報》(付費閱讀),標題及內文經編輯修改。 

撰文 : 葉芷樺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