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 狀元讀醫 當奧比斯義工悟「手術的魔法」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7/25 07:00

分享:

分享:

Vienna正在為護士培訓項目擔當傳譯。(被訪者提供)

醫科似乎是每年狀元「必選」科目之一。狀元之後,醫生之前,他們又在做甚麼呢?

2015年的狀元錢凱瑤(Vienna)6月參與了奧比斯在山東臨沂的救盲項目,與前眼科學會會長李佑榮醫生,和另一名港大醫科生楊曦沛一同當義工。兩名醫科生主要擔當翻譯的角色。

奧比斯醫療團隊來自世界各地,主要以英語溝通,然而臨沂的醫生卻不諳英語。因此在手術過程,不同崗位也需要翻譯。

對Vienna而言,翻譯是一個大挑戰,每個步驟也要小心理解講者意思,否則容易出錯。她們在出發前1個月就開始學習眼科藥名和手術程序,記了逾百個專有名詞。但置身現場,也有始料不及的情況:

有時需要在手術過程中突然叫停、出現緊急情況要尋找特別醫療用具等。

手術室亦非常需要翻譯,才可以有效培訓。(被訪者提供)

3星期以來令她最難忘的畫面,是一名母親的眼淚。那名母親有一3歲、患斜視的兒子,被奧比斯選中動手術。由於手術有一定風險,她內心一直掙扎。想到奧比斯能免費為兒子動手術的機會很難得,就答應了。但過程中她仍顯得十分擔心,團隊唯有不停安慰,又讓她陪同兒子進入手術室。

直到孩子經麻醉睡著,母親一轉身,就流下兩行眼淚,捉住了Vienna和護士雙手整整5分鐘,心情仍未平復。當看到兒子手術成功,她又激動得哭了出來,口裡盡是一聲聲道謝。Vienna說:

能感覺母親的眼淚不同了,由擔心變為感恩。自己最初見到她哭也覺得很心痛,但最後亦為她感恩。

同時,這次經歷讓她感覺兒童斜視治療是很特別的手術。因病人手術治療前後差異大,由雙眼位置不對稱,到成功矯正,轉變以肉眼也看得見。

兩位港大醫學院三年級的學生Phoebe(左)及Vienna (右),參與了為期3個星期的奧比斯山東救盲項目。(被訪者提供)

手術能夠讓人痊癒的魔法,亦是Vienna最初想做醫生的原因。她小時候就想當醫生,只因覺得這職業很神聖。直到中學時曾參與體驗課程,見證手術過程:「開心見到一個手術可以解決病人的健康問題,根治他的痛楚。」她自此更立志努力讀書,盼望一天可用知識去救人。

她中學就讀嘉諾撒聖瑪利書院,於2015年文憑試考獲7科5**佳績,成當年11名「14星狀元」之一,並順利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

讀了3年,從醫的理想有改變嗎?她坦言:

愈讀得多,愈覺得自己識得少。見到不同醫療事故、醫患關係惡劣的事件,也會感覺無力。見到一些病人沒有因為治療而如期康復,更加體會到醫生的限制。要做一個好醫生似乎不是一件純粹的事,還要很多努力和passion。

對於未來,她希望現在先爭取更多機會體驗不同專科,再認真考慮日後去向。

其他相關新聞

奧比斯山東救盲 港醫生「手把手」教當地醫生盼加強手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