摯愛婆婆癌逝啓發讀死亡學 80後社工服務晚期病患:勇敢面對傷痛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8/09/24 13:43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0

分享:

分享:

從事安寧服務的社工林嘉欣,曾難以接受婆婆病逝的事實。(湯炳強攝)

「當你很愛一個人,你覺得他是不會死的。」這是從事安寧服務的社工林嘉欣曾經深信的事。80後的社工林嘉欣現時負責賽馬會安寧頌的「安寧在家」計劃,服務晚期病患,選擇從事生死教育的工作,原來與爸爸和摯愛的婆婆相繼離世有關。

嘉欣透露,爸爸昰一名賭徒,約10年前因欠下債務燒炭自殺,當時為了逃避高利貸,她在爸爸死後翌日穿上紅衣出門,以免被人知道喪父。更令她詫異的,是自己並沒有太大的哀傷,

我覺得很奇怪,爸爸離開了,我卻一點也不難過。朋友叫我別太難過,但我真的沒有感到傷心。

嘉欣(右)與婆婆感情深厚。(受訪者提供)

數年後嘉欣面臨另一個打擊,她深愛的婆婆因皮膚癌病逝。兩婆孫一直感情深厚,嘉欣兒時曾跟婆婆住,成長路上亦從婆婆身上學懂做人處世、應對困難的智慧。嘉欣憶述,有數個月時間自己難以開口說出婆婆已離開人世,無法面對現實,

總覺得別人的婆婆都會死,但我的婆婆不會。那時獨自坐車眼淚就會自然流下來,其後要搽睫毛膏逼自己不要哭,否則臉會『花』晒。

爸爸和婆婆的離世使嘉欣反思生死,當時已為社工的她,修讀一個美國認可的死亡學證書課程,了解死亡為在生者帶來的情緒影響,亦認識到人面對死亡的心境,引導她走進安寧服務的領域,接觸晚期病患。現在回想,她明白到爸爸因欠債自殺,是一個不被社會認同、難以啟齒的經歷,她的傷痛礙於要避高利貸而埋藏於心底。至於面對婆婆的病逝,從否認、不相信現實、到接受,是一種階段性哀傷。

讀了死亡學,對生死愈了解,愈是會讓自己經歷。情緒沒有分對錯,不要和自己過不去,要讓自己去經歷。

讀死亡學課程,讓社工林嘉欣認識到面對死亡帶來的情緒影響。(湯炳強攝)

經歷書本的教育和人生體驗,嘉欣學懂在死亡面前,不應再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對傷痛。現在,婆婆住在嘉欣心中相伴,每年踏入婆婆死忌的時份,嘉恩都會穿上黑色衣服悼念,回憶與婆婆相處的一點一滴。

安寧服務的社工,嘉欣又是如何與晚期病患相處?請閱【重病奪去自主選擇權 社工:晚期病患需要愛和尊嚴】

更多生死教育的故事,請【按此】

【延伸閱讀】12天內赴3個喪禮送別晚期病患 安寧義工:不要帶遺憾離去

撰文 : 劉卓姿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