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凱彤喪禮】同病相憐曾哭於盧凱彤面前 林夕:我所受的比起你只是小兒科
發布時間: 2018/08/14 14:14
最後更新: 2018/08/14 20:06
盧凱彤今日(14日)出殯。at17成員盧凱彤(Ellen)8月5日於跑馬地墮樓身亡,短暫一生於32歲畫下休止符。喪禮紀念冊內有很多她昔日珍貴的照片,多名圈中人更以中文親撰悼文紀念盧凱彤,其中為盧凱彤遺作《荒原》填詞的林夕,在紀念冊中以《我們》為題,透露二人曾經受情緒病困擾,曾經互訴心事和經歷,但林夕說:「我所受的,比起你(盧凱彤)只是小兒科。」
盧凱彤曾患躁鬱症,林夕則曾患焦慮症多年,二人同受情緒病困擾。林夕說,有一次跟盧凱彤談起情緒病,他形容當時自己的臉一直在下雨似的,哭出聲來,而盧凱彤則只是眼睛通紅有點濕潤。
那次對話,盧凱彤還安慰鼓勵林夕,林夕寫道:「至於你呢?我所受的,比起你只是小兒科。」林夕說盧凱彤很勇敢、很堅強、很努力,「絕非為逝者諱的美言,對我來說是比生命還大的實情。」
林夕又提到,他和盧凱彤都熱愛生活,還有好多志願使命與愛好,
我們並沒什麼真的看不開的,只是在打一場兩個我的仗,你的仗難打,另一個你會讓你束手無策。
林夕悼文全文如下:
每個人都有個我,也許不只一個我,能夠毫不突兀地說「我們」「我們」,是多麽奢侈、幸福有時又無奈的事。
第一次和你合作的時候,我們還沒對話過,透過中間人給我音樂小樣。對於自己會寫歌詞的創作人,一向很有壓力,都是有話要說的人,又很會表達自己,我該如何寫到你心裡去,又從你的口裡唱出自己,變成「我們」的心聲呢?
我問中間人,那要寫什麼好?中間人欲言又止,只說我們有些遭遇很相像,又說一定有很多話、很多心事可談,甚至恨不得那刻就能約出來。可恨這方面我懶散到近乎冷淡,很少主動找人。
之後你有電郵我新寫的歌詞,說要問我意見。一看棱角很鋒利、軟肋很溫柔,帶傲氣的張揚不失謙卑,果然,矛盾就是人性的本質啊。看著就只覺你歌詞的完美,我一點都不難懂,世界若不能包容,就不必包容。
我回你說:很好,實在想不出還可以怎樣,你不需要我意見,才是剛剛好,實在很好。你以為是客氣話。後來幫你寫國語歌詞,跟你說壓力很大,你都寫得那麼好了,我細讀遍你寫過的歌詞,要想著如何「學」你,你還是不信。那麼此刻此時再跟你說一遍吧:你很好,那些不夠完美之處,正好反映生命本來如此。到了很久的後來,終於碰面,已經有點晚了。
那次談到很晚,中午,你上來我家,一進門就說,很香啊,於是一坐下來,我點了根香,泡了壺茶,就聊個沒完沒了。你問我在這邊有甚麼好玩,我說有時盯著樓下的交通燈,算一下日夜不同的轉燈速度,就很耐看了。別人聽了怕會懷疑我情緒不對勁,但你只笑笑說:社會觀察家喔。
然後向你道歉,《燈下黑》那首歌詞,要你在拍MV現場邊拍邊等歌詞對嘴,賤人與渣男也不過如此,我自己焦慮症來襲時,寫得很慢很辛苦,但怎麼就沒想到你在無期的等待中所受的折磨?你還是一貫笑笑的,反過來安慰我,不要緊,別緊張,不要放心裡。
果然很談得來,可惜亦可幸,沒幾句就說到了情緒病的話題去,那大概是我們之間最知心的連繫。各自匯報遭遇過的,感受過的,捱過了的,掙扎過的。我很記得那個場面,說著說著,我的臉一直在下雨似的,哭出聲來,你只是眼睛通紅然後有點濕潤,之後,我們都笑了,好像暫時釋然了。無須言語,我們都明白,眼淚不由自主發洩出來,相比於情緒不受控,在猖狂肆虐,好多了。
我忘了感激,你是第一個成功說服了我,小時候成長的經歷,哪怕內心再強大,再放下得乾淨,依然會影響到成長後的心理性格。你幫我分析,習慣了在惶恐的環境下長大,這種「驚青」的精靈一直存在,會伺機發難,腦分泌失衡,也只是互為因果。當我終於承認,雖自詡個性堅毅堅強,情緒也不會完美到全由自己作主,那就少了一份慣性的驚青與內疚。
至於你呢?我所受的,比起你只是小兒科,而我們一場交流分享與分擔,竟然是你給予我啟示,所以說,你很勇敢,你很堅強,你很努力,絕非為逝者諱的美言,對我來說是比生命還大的實情。
我明白我們都熱愛生活,還有好多志願使命與愛好:那天你邊喝茶邊說下次你煮咖啡給我喝,你在學,我說很少喝咖啡,不過你泡的話,就試喝喝。我們並沒什麼真的看不開的,只是在打一場兩個我的仗,你的仗難打,另一個你會讓你束手無策。
你說,這時候你只能用畫來釋放這種混亂壓抑與暴烈,你給我看了一幅畫,問我看到了什麼?我說我懂得,狠狠地一筆筆粗線條,色彩鮮豔卻表現出心裡的混亂黑暗。但你說想我從這畫寫出一條「血路」,一條出路。
這就是《荒原》的起源,收到歌詞後,你說感激我給了你一隻木馬,對,創作多好,要什麼就有什麼。那歌詞是:「即使木馬不斷要轉,緊抱著便去到終端。」此刻我也理解終端不只一個定義。
「腦海有風,髮膚無損」是我們初衷,而此刻只留下你的精神存在我們心中,無所謂終端了。「剩這身血肉,仍有志願」。我能為你做的,就是用這血肉之軀,讓世界不明白你的人明白你所受的,通過歌詞、專欄,以及你樂於做過的分享會,告訴同病者並不孤單,也懂得應對,繼續完成你其中一個志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