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魚致癌物最多 養魚戶:消費者難從外表分辨毒魚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8/14 23:50

最後更新: 2018/08/30 23:19

分享:

分享:

有養魚戶指桂花魚特別多菌,需要用較多的孔雀石綠殺菌(林宇翔攝)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由3個超市集團抽驗36個魚類樣本,發現5個樣本含本港禁用、疑可致大鼠患癌的獸藥孔雀石綠,當中4個屬桂花魚;另有1個桂花魚樣本同時檢出懷疑致癌物硝基呋喃。桂花魚在本港食肆常見,但有魚類專家指出,桂花魚是肉食魚類,在淡水魚當中屬很毒的魚;有養魚戶則指,消費者難從表面分辦桂花魚是否有致癌獸藥,更指內地魚常用孔雀石綠,自己不會吃內地魚。

食安中心在2011年發表首個總膳食研究報告,揭桂花魚內可致癌物質二噁英及二噁英樣多氯聯苯的含量最高,如每天吃五分一條桂花魚,一個月後可超標。

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解釋,由於桂花魚是肉食動物,是淡水生物的食物鍊中最高層,而現時水質污染嚴重,很多魚類生物都被污染而有毒性,而桂花魚吃其他生物時,亦會連其毒性吞下,故桂花魚等肉食性魚類,在淡水魚類中體內積存藥物的機會較高。

莊棣華說,任何藥物均有「有效期限」,若水產店希望消費者買到安全的魚類,可以考慮將剛運輸抵達的魚類在水箱或魚池中飼養一定時間,待獸藥從魚體排出稀釋至無害水平,才推出巿場售賣。

他稱,養殖魚類的安全性,主要與魚場的環境及飼料的優劣有關。至於降低魚類體內藥物,雖然積存份量、種類,以及魚池等有差異,但只要將魚類放在淨水飼養,待時日牠們可恢復正常安全食用水平。

在牛潭尾經營塘魚養殖場的陳先生亦表示,內地有不法商人為了令運來香港售賣的淡水魚賣相較好,會用孔雀石綠。他解釋,魚類在運送途中是大批次運送,魚跟魚之間會有碰撞或摩擦,造成傷口,孔雀石綠可令傷口不易出血,但他坦言,消費者難以從肉眼分辨是否魚類是否毒魚。

同在牛潭尾經營塘魚養殖場的梁先生則表示,由於桂花魚是靠吃其他魚類為生,而內地又會從不同魚場購買小魚作為飼料給桂花魚,因此桂花魚特別多菌,需要用較多的孔雀石綠去殺菌。

香港新界養魚協進會理事長黎樹祥指,內地同樣是禁用孔雀石綠,但始終禁而不止,而且不止用在桂花魚,而是所有內地出口的魚都有用孔雀石綠,他坦言自己亦不會吃內地來的魚,並建議市民吃本地魚,如烏頭、鯇魚等最安全。

富臨飯店副行政總廚黃隆滔表示,桂花魚魚肉較多,但骨較少,早年用作酒席菜,但港人愈來愈識食,現已沒有酒樓以桂花魚當酒席菜,而是在普通飯店當午市套餐售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