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男大便出血誤當痔瘡延醫1年 確診大腸癌第3期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8/20 00:00

最後更新: 2018/08/20 11:23

分享:

分享:

56歲的吳先生從事建築行業,2年前出現大腸癌症狀卻誤以為痔瘡,未有即時求醫,延醫一年始確診大腸癌第2至3期。(陳偉能攝)

大腸癌是本港癌症的頭號殺手,每年約有逾5000宗新症,佔癌症新症總數16.6%。有將KFC、麥當勞當主食的中年大腸癌男病人,2年前已出現大腸癌症狀,包括由每天有大便變到隔5天才有﹑大便持續出血等,卻誤認為是痔瘡發作,未有即時求醫,即使腹部劇痛亦不選擇入院跟進,拖延一年後始確診2至3期大腸癌。有醫生指出,不少人忽略了大腸癌及痔瘡是可以並存,即使出現病徵病亦應認真求醫,以免錯過治療的最好時機。

從事建築行業﹑56歲的吳先生,2年前發現大便習慣開始改變,由以前每天有大便,變到隔5天才有,甚至出現大便持續出血的情況,惟他以為只是痔瘡發作,故一直沒有理會或求醫,9個月前的某一晚,他的腹部突然如被人「桶了一刀」般劇痛,原安排到醫院求醫,但在救護車治理期間劇痛消失,最後決定不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

吳先生2星期後感不安,遂往醫院照腸鏡,結果發現有癌前病變瘜肉,確診大腸癌,屬第2期至第3期腸癌之間,幸並無擴散。他獲安排接受微創手術,並於今年3月至8月期間完成8次化療。

56歲的吳先生從事建築行業,患癌前習慣夜睡,加上工作忙碌,在40歲之後更難抽時間做運動。(陳偉能攝)

吳先生表示,雖然母親曾患腸癌,但認為自己患癌主要因不健康飲食及生活習慣所致,而疏忽大便出血病徵亦延誤了診治:

以前飲食都是多肉少菜,亦沒有特別戒口,為方便每日三餐都會多以快餐解決,KFC﹑麥當勞基本是主食。自己是夜睡一族,加上工作忙碌,在40歲之後更難抽時間做運動。

吳指,現時的飲食習慣已改為清淡為主,例如早餐會吃麥皮及烚蛋,午﹑晚餐在外用膳時則點蒸魚等的清蒸菜式,亦會嘗試盡量做到無味飲食。

吳先生指,以前飲食都是多肉少菜。(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外科顧問醫生郭寶賢表示,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每年約有逾5000宗新症,佔癌症新症總數16.6%,是癌症病症的首位,超過9成大腸癌患者屬50歲或以上,而患癌高鋒的年齡更是65至70歲。

他說,早期大腸癌可能無明顯病徵,病人難以察覺,但不少病人自恃年輕,警覺性低,即使有痔瘡出血症狀亦如吳先生般沒有跟進求醫,或偏向將大便出血問題合理化,但有可能已患上大腸癌,甚至錯過治療的最好時機。

郭寶賢續稱,痔瘡在屬性上與大腸癌無關,痔瘡也不會變成癌症,然而有些人認為痔瘡不是急病,因而沒有認真求醫,忽略了兩者是可以並存,有痔瘡亦有可能會患上大腸癌。他提醒,當發現大便有異常,即使只是輕微的改變,有需要時也應尋求醫生意見。

大腸癌與痔瘡的分別

  大腸癌 痔瘡
便血顏色 出血黏在大便的表面,血色暗紅 顏色鮮紅﹑排便時噴血
大便的形狀 排稀爛便,大便變小或有溝槽痕跡 不會和平時有太大的變化
掛便習慣 大便次數明顯增多,時間拉長,排便後仍有便意 不會有太大變化
資料來源: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外科顧問醫生郭寶賢

香港港安醫院外科顧問醫生郭寶賢,超過9成大腸癌患者屬50歲或以上,而患癌高鋒的年齡更是65至70歲。(陳偉能攝)

TOPick亦綜合了郭寶賢的分享,讓大家了解大腸癌的成因﹑病徵﹑治療方法。

大腸癌的成因

  • 不良的生活習慣,如肥胖、抽菸、缺乏運動﹑工時長、壓力大導致免疫力下降
  • 飲食習慣 - 多吃會增加罹癌風險的紅肉和加工的製品、酗酒
  • 家族遺傳 - 曾患有大腸瘜肉或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人士

大腸癌的病徵

  • 大便的習慣無故改變,並持續超過兩星期
  • 大便帶血或帶有黏液
  • 大便後仍有便意
  • 腹部不適(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
  • 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和疲倦
  • 貧血

大腸癌的治療方法

  • 外科手術
  •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 化學藥物治療(Chemotherapy)
  • 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
  • 放射治療(Radio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