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載科研成功轉化為商品 迷你心臟試新藥造福人類

Net+

發布時間: 2018/08/21 14:03

分享:

分享:

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總監李登偉研究迷利心臟逾20年。(陳國峰攝)

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瑞典卡羅琳醫學院香港分部)總監李登偉研究迷你心臟逾廿載。他指,9成新藥物研發失敗,都與其對心臟造成的毒素有關,而大小猶如手指頭的迷你心臟,正可發揮「試藥」作用。該中心在港成立約1年半,目標將西方模式引進香港,令學術研究走出實驗室,變成藥物或對病人有用的療程。

位於科學園的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主力研究再生醫學,曾任港大幹細胞生物學及再生學教授的李登偉,是該中心總監。他指中心目的是將知識轉化,包括醫療上的應用如新療法,復修病人破損器官,以及將科研成果變成商品,過程中創造專利及就業機會,令公眾及社會得益。

李於2000年從美國回流,助港大成立首個幹細胞研究中心,後來瑞典卡羅琳醫學院選擇於香港開設分部,並獲華人置業(00127)董事會主席劉鳴煒捐贈4億港元成立。李指,現時中心主要研究項目包括多個器官:心臟、中央神經系統(腦、脊椎神經)、肝臟及皮膚。

他解釋,不同種族在遺傳上的病理不同,有些徵狀在亞洲人身上特別多,有些徵狀則在歐洲人身上特別多,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於港設分支,在醫學上可發揮互補作用,並做到其他方面的「東西交流」,包括資金。

研究迷你心臟20年,李透露現時正與瑪麗醫院合作做有關先天性心臟病的研究,並針對廣東省男性。他解釋,醫生對該病的了解仍然不多,究竟成因與基因、細胞還是心臟變形有關,不得而知,故透過複製病人的細胞,造出多個一模一樣、猶如手指頭大小的迷你心臟,可揪出問題。受訓人員每周約可做10個迷你心臟。

迷你心臟亦可用作試藥。李解釋,研發新藥動輒需時10至20年,成本高達數十億美元,但成功率往往低於1成。他指,由於9成藥物的研發失敗,都與新藥物對心臟造成毒素、產生副作用有關,故使用迷你心臟試藥,不但可代替老鼠,亦可縮短研發時間及減低研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