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盂蘭勝會心中不必驚慌 掌故專家論盡盂蘭習俗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8/08/23 17:59

分享:

分享:

香港掌故專家鄭寶鴻由小到大都會去盂蘭勝會。

農曆七月十四是俗稱鬼節的盂蘭節,香港掌故專家鄭寶鴻由小到大都會去盂蘭勝會,如網絡改歌《盂蘭錦鏽》一樣「盂蘭勝會心中不必驚慌」。究竟鄭寶鴻有沒有在盂蘭勝會遇過怪事?讓鄭寶鴻為你論盡盂蘭勝會的掌故。

歷史掌故

鄭寶鴻指盂蘭節源起於佛教的《目連救母》,內地一直有舉辦,香港由組織性較強的潮州人最為踴躍,比如三角碼頭的苦力。此活動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當中於1880年便有跡可尋,於上環東華醫院一帶已有盂蘭勝會巡街。

鄭保鴻曾出過不少香港歷史書,當中有提及過盂蘭勝會。(陳智良 攝)

由於香港開埠初期衛生情況惡劣,故巡遊祈求驅趕疫症。可是,衛生不單是巡遊便可解決,所以1894年爆發鼠疫。縱使沒成功驅趕疫症,盂蘭勝會卻流傳成為香港習俗。當中,較熱鬧可數到渣甸橋、三角碼頭及卅間盂蘭勝會。

施孤及拋三生

盂蘭勝會離不開「施孤」二字,「施孤」代表報施予孤魂野鬼,由燒衣、撒錢或撒食物都是希望野鬼能感受人間溫暖。

同時,大會會籌款及收集各方捐出的物資,如食物及衣物等派給弧苦無依的人,希望不論陰陽兩界都豐衣足食。鄭寶鴻說南北行商更有「拋三生」的習俗。

所謂的「三生」即雞、鴨、豬及牛等家禽家畜,通常善長在文咸西街有自己的一棟鋪,當他們在樓上拜祭後,便將「三生」拋至街道讓貧苦人士吃。「錢亦是少不免,南北行伙記會撒銅仙,老闆會撤銀幣。」

盂蘭勝會的「施孤」不單是節日或儀式,更是一種民間自發、惠及周圍的人文精神。

不止是鬼的嘉年華

對鬼來說,盂蘭勝會顯然是個「嘉年華」,但對鄭寶鴻亦如是,被問到有否聽過怪事,他隨即答:「理論上有這麼多神坐鎮,照計不會有甚麼怪事,自己亦未見過。」

以前,他在盂蘭勝會看大戲,當中重頭戲是凌晨「燒鬼王」。一切關於盂蘭勝會的記憶都在歡聲渡過,是不恐怖的、是襯熱鬧的。

盂蘭勝會可算是潮州人的信仰,但廣府人亦有一直舉辦盂蘭勝會。(陳智良 攝)

時至今日,住在港島區的鄭寶鴻不時會去看盂蘭勝會,但時移世易已盛況不再,如渣甸橋早在2014年後停辦。不過,他相信這個鬼節盛會如「打小人」般不只延續下去,還會在年輕人間流行。

這兩年我去卅間盂蘭勝會,附近蘇豪區的青年人都走去看,更有不少傳媒報導,非常摩登,很熱鬧。

撰文 : 司徒家傑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