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18】去年5招增過渡屋 統籌不力成效存疑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10/06 07:30

最後更新: 2018/10/09 14:21

分享:

分享:

特首林鄭月娥去年的施政報告建議5招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至今仍未一一落實。(資料圖片)

去年施政報告中,特首林鄭月娥指市民期望政府能以創新思維,大刀闊斧解決房屋問題,建議用破格思維推出短期措施,以5招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

然而,一年過去,5招成效存疑,其中政府閒置建築物多是古迹或歷史建築,部分位處偏遠如水塘宿舍及炮台等,難以住人;而上月房協推出的未補價單位分租計劃,僅錄得3宗申請,有意見批評政府部門統籌不力,決心不足。

去年的施政報告建議5招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至今仍未一一落實,其中建議善用政府閒置建築物,推出如「光房」項目的租住單位,社企「要有光」雖已推出租住項目,但政府產業署最新資料中,22個過剩政府物業當中,有15個屬古迹或歷史建築,當中不乏位處偏遠地區,如多個水塘的員工宿舍、青洲及鶴咀燈塔,以至前軍事設施等。

施政報告也支持社聯試行社會房屋計劃,雖社聯獲地產商捐出舊樓作社會房屋,亦正籌備組合屋項目,但單位數量少,且要依賴公益金及關愛基金撥款資助項目,難大幅增加建屋量。

另一招促成房協推出未補價單位分租,但業主反應冷淡,上月至今僅錄3宗申請。而研究讓工廈改裝為過渡屋及覓地建預制組合屋等建議,仍未能落實。

測量師學會房屋政策小組主席林家輝批評,政府花一年時間,也未覓得合適閒置建築物作過渡屋,加上現有政府物業可住性低,形容荒謬;他認為政府部門要繼續落實一地多用多層發展模式,把密度較低、並佔地較廣的政府用地,改變用途作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