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致光否認安老政策放軟手腳 未來5年增5千買位宿位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10/21 17:10

分享:

分享:

羅致光承認,資助安老院舍宿位不足是不爭事實,輪候時間在過往近20年都維持在兩年至3年不等。(資料圖片)

政府早前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被指未有改善安老服務。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今發表網誌反擊有關評論,指大部分人都沒有細閱《施政報告》,或只是透過傳媒報導,知悉有爭議的部分,便作出批評。他更指,「雖然毛主席曾講過『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但香港是言論自由地方,沒有看過《施政報告》的人仍然照樣可以批評《施政報告》,只可惜容易以訛傳訛。」

羅承認,資助安老院舍宿位不足是不爭事實,輪候時間在過往近20年都維持在兩年至3年不等,近年更有明顯的延長跡象,他一直主張要「千方百計,寸土必爭」來爭取興建資助安老院。他亦坦言,興建額外安老院須等上7年,甚至是10多年後的事,難以解決宿位不足問題,只是「遠水」。然而,人口高齡化,服務需求不斷增加,他預告未來數年,香港只會「越追越落後」,故要找一個「近水」的方案。

所以,《施政報告》提出在未來5年,每年增加1,000個甲一級的「改善買位計劃」,向私營安老院購買宿位。但羅指出,前提是須要求私營安老院提升服務水平,最低限度達至甲一水平,吸引長者入住。以平均每間資助安老院約有100個資助宿位計算,增加5,000個買位,相等於增加50間「資助」安老院。

此外,現時社區及家居照顧服務平均輪候時間9至11個月不等,羅致光指出,由於人力的限制及勞工巿場緊張,故增加家居照顧服務只能按部就班。《施政報告》提出,來年增加2,000個改善家居服務的名額,即約等於在一年內增加約28%的服務名額;另在符合資格的私營及自負盈虧安老院成立長者日間護理單位,以增加日間護理服務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