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李華武:渣打總行「銅錢」處處 交易廣場「雙手」抱海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8/11/07 23:23

最後更新: 2018/11/08 16:26

分享:

分享:

連同置地旗下的怡和大廈及交易廣場,中環現有逾20幢建築屬P&T Group設計

上班族平日大概沒留意,渣打銀行總部不論建築或裝潢,原來盡是象徵銅錢的八邊形;恍若雙手抱海的交易廣場一、二期,中間也有採光天窗替港交所聚財。

遠東最悠久建築師行巴馬丹拿集團(P&T Group)於中環不少劃時代的設計,無疑已湮沒於歷史大洪流,但游走於核心商業區逾20幢出自其手筆的建築,仍能從風水軼聞、設計巧思,看出本地經濟近半世紀如何騰飛。

英國人William Salway於1868年來港創立P&T的前身,至今正好150周年,公司將夥社企活現香港辦兩場免費中環導賞團,也會捐出歷年參建過的屋邨、院校等數百個本地項目的草圖真迹予香港大學及西九M+博物館永久收藏。董事陳祖聲指公司素來低調,惟能靠自然增長,發展成全球十大建築及工程顧問公司,項目東起夏威夷、西至非洲,足教公眾驕傲。

筆直外形+圓窗 港誕摩天大廈

即使發展軌迹跟滙豐相若,陳指P&T卻一直紮根本土、輻射海外,沒如對方般遷冊成為英國公司,

P&T不是我們董事擁有的品牌,而係一間香港人的公司,亦跟港人生活息息相關!

據活現香港執行董事鄧彥心援引P&T建築師李華武(Remo Riva)解釋,交易廣場和渣打總行同用上他喜愛的粉紅色,且皆有風水聚財的設計。1990年竣工的渣打總行不止有「八卦」狀門柄和玻璃裝飾,鄧指連接到太子大廈的天橋外殼亦然,甚至象徵拾級而上形成的尖頂,也是按此形狀慢慢縮出來,渣打還開宗明義要藉此高過一旁的滙豐第四代總行。

渣打總行內有李華武的兩幅彩色玻璃畫作「今日香港」和「明日香港」,內藏了其中、英文名字。(曾耀輝攝)

渣打總行內有P&T建築師李華武的兩幅彩色玻璃畫作「今日香港」和「明日香港」,內藏了其中、英文名字。(P&T Group圖片)

交易廣場向海環抱的設計,據稱連風水師傅都稱許,僅建議加個天窗來聚財。

交易廣場中央大廳用來「聚財」的天窗(曾耀輝攝)

P&T建築師李華武所畫的交易廣場草圖(P&T Group圖片)

怡和大廈曾跟同期紐約的世貿中心各擁東、西半球最高建築名銜,最特色的要數其圓形窗戶。不過,鄧指今次不為風水,反而是70年代初置地以天價投地,冀大廈盡快竣工,故P&T僅花16個月就以筆直外形配以能承受壓力的圓窗,交出全港首座摩天大廈。

日裔建築師木下一設計的康樂大廈(現稱怡和大廈)用上圓窗,跟同期東京的中銀膠囊塔相仿。(P&T Group圖片)

多得坐擁大量中環商廈的置地支持,P&T也由接駁文華東方及太子行起,發展出四通八達的天橋系統,已故張國榮的名曲《Stand Up》MTV亦曾取景。

張國榮《Stand Up》的MTV曾取景P&T Group設計的旋轉天橋。(YouTube截圖)

P&T於1880年建成本地首個多層商場柏拱行(Beaconsfield Arcade),但連後來曾佔用該址、同屬P&T設計的希爾頓酒店也已拆掉,成了當今的長江中心一部分。

柏拱行1890年時外觀(香港政府圖片)

(本港)鈔票上的建築有一段時期全部都係P&T的作品。

只是,曾為本港首個全冷氣建築的滙豐第三代總行早成歷史,中銀總行也換成貝聿銘得意作,陳祖聲不無惋惜指,P&T以公和洋行名義於1920、30年代在上海外灘留下的眾多作品,如舊上海滙豐銀行、舊中銀大廈、和平飯店卻沒受政權交替影響,統統保育下來,

就好像被時間冰封了,仍然無拆。

1950年建成的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舊總部走裝飾風藝術(Art Deco),於上海、新加坡也有風格相若的總部。(P&T Group圖片)

港百年史 建築涵蓋生老病殁

P&T於1923年建成、充滿拱形門廊一類新古典元素的畢打行,原來也是中環碩果僅存的戰前建築物。

董事車季良說,公司設計過大小公私營醫院,從幼稚園至國際學校及理工、嶺南大學,也參與科學館、歷史博物館、維園泳池和體院新址,甚至連大口環的東華義莊亦有份,可謂涵蓋了生老病殁每個階段的空間、設施。

香港百幾年來的發展裏,巴馬丹拿扮演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參與角色。

除了11月24日及12月1日接待約40名公眾人士參與導賞團,P&T於11月20日6時亦會假藝穗會請港大建築學者及M+副策展人分享他們對建築塑造香港、中國及亞洲城市面貌的看法。

陳祖聲指,港大不止挑選了P&T甲級寫字樓的歷史建築,連公眾不甚關注的建築記錄「基本上全部都收晒」,但它們始終「記錄了一個時代的諗法」,如某教授想研究工業建築,

就能在港大圖書館找到鰂魚涌的舊工廈,荃灣也有一座用紅磚起好特別的建築(美港貨倉),就在愉景新城旁。

陳祖聲(左一)、車季良(左二)及其他P&T董事冀藉150周年慶祝,讓公眾知道香港有間建築及工程顧問公司跟其生活息息相關。(曾耀輝攝)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付費閱讀),標題及內文經編輯修改。 

撰文 : 姚沛鏞 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