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大學性別失衡 如何鼓勵男生入讀
發布時間: 2018/11/21 00:10
英國有慈善團體近日指出,當地女生入讀大學的機率比男生高三分一,令大學性別嚴重失衡。本地大學一樣面臨性別失衡,可為未來僱主及政府帶來龐大挑戰,鼓勵男生讀大學更顯重要。
英國慈善團體Men and Boys Coalition呼籲當地政府引入「帶兒子上大學日」,以培養男童入讀大學的動機及意識。該項建議的靈感來自西方早有的所謂「帶女兒上班日」,旨在鼓勵女童追求多元化職業出路。團體指出,英國女性入讀高等學府的機率比當地男生高出36%,大學性別嚴重失衡。
本港高等學府同樣面臨性別失衡,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表示,本地平均每1,000名女大學生只有842名男生。考評局數據亦反映,本地滿足「3322」最低入大學門檻的考生中,男女比例多年來一直維持在4︰6。
男生比女生難入大學,背後有多種原因。以本港為例,DSE考試四個必修科當中有三科考核語言能力,而多項研究指女生語言能力更強。此外,傳統教學模式較傾向要求學生單方面吸收資訊及保持安靜,女生此方面同樣佔天然優勢。哈佛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William Pollock更指出,男生趨於社會壓力,一般不願求助,容易令學習困難升級為行為問題(見表),從而不受老師待見。
大學女性比例增加,既是好事,亦或可令政府頭痛。「女向上嫁、男向下娶」的社會現象存在多年,華語地區亦有「剩女」一詞,反映女性學歷高,容易遲婚甚至不婚,更意味她們較少生育,對人口架構影響極深。
有高等學歷的女子縱使較難嫁人,其離職率同樣比同等學歷的男性高,無非因為「女主內」仍是主流價值觀。耶魯大學一項校友調查顯示,40歲的校友當中,多達90%男校友仍在職場拼搏,但女性則不足60%。大學畢業生以女性為主,無異成為僱主的另類挑戰。
美國知名學者Christina Hoff Sommers曾表示,當下社會更注重幫助女生,卻忽略男生需要;另一邊廂,日本名校私立東京醫科大學今年曾被揭發以女性離職率高、造成醫院人手不足為由,刻意壓低女性考生的分數。
然而,教育絕非零和遊戲,要維持大學性別平衡,首要任務應是為男童提供人生榜樣。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講師Ian Davis表示,教育工作者以女性為主,令男童缺少同性榜樣,難樹立正確求學觀念,建議小學增聘男教師。
男童最親近的男性榜樣非父親莫屬,哈佛大學建議父親應更投入子女教育,因研究發現父親多陪兒子閱讀,可助他們提高閱讀及數學成績,亦更有助他們學會控制情緒。
要幫助任何學生接受高等教育,並非意味要犧牲其他人。社會應更注重為男生提供人生榜樣,免得大學性別失衡持續惡化。
男生緣何更少入讀大學
- 不願求助:據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William Pollack表示,男生為維持形象,有問題不願向老師求助,久而久之出現行為問題,但老師一般不會察覺學生學業上需要幫助,反而認為是操行問題
- 課堂設計:傳統課室要求學生保持靜態及守規矩,且科目以語言運用為主,令女生更具優勢,但亦忽略較活躍兒童的需要
- 被動教育:填鴨式教育令學生單方面吸收資訊,並非適合所有兒童;外國時下提倡「Guide on the Side」教育法,即教師鼓勵兒童獨自或與同學探討話題,偶爾為他們提供建議及協助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