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心碎症候群」傷心
發布時間: 2018/12/07 09:00
最後更新: 2018/12/07 09:52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難免遇上不少心碎失落之事。有謂過度傷心,隨時引發心臟病,甚至死亡,到底孰真孰假呢?有心臟科醫生解釋,所謂心碎症,屬於心臟病一種,病徵往往與心肌梗塞極為雷同,若沒有經過詳細心臟檢查,極難發現患者罹患少見的「心碎症候群」。
心碎症候群非傷心專利
一提起「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往往令人聯想一大堆傷心難過事,例如遭受家人離世、失戀失婚等人生重大打擊,才會引發真正的「心碎症」。心碎症不只指心靈上的傷害,而是真實心臟功能受損。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表示,現今醫學界仍然難以估計「心碎症」成因,但不難與突如其來的壓力事件有關,以致腎上腺素分泌過多,導致心室異常,少數患者嚴重更可能會致命。陳醫生強調,絕非傷心欲絕人士的專利,相反部分患者可能持續性嚴重感染,也隨時有機會成為「心碎症候群」患者。有研究指出超過九成的「心碎症候群」病患者是女性,而年齡介乎58至75歲。此研究亦指出曾經心臟病發的女性當中,接近百分之五的是患有「心碎症候群」。
曾遇上一位50多歲女士,一直持續性感冒,及後突然感到心胸疼痛、氣促,入院檢查初期,還以為急性心臟病發,即時進行心導管檢查,卻發現所有心臟血管均暢通正常,但心臟聲波檢查,卻發現左心室變成章魚壺形狀,才確診為「心碎症候群」,需要入住深切治療部,利用藥物以協助心臟收縮功能回復正常,一星期後逐步康復。
章魚壺心肌症
「心碎症後群」又被稱為「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因為患者患病時左心室底部與心尖部份的收縮比例不一,形狀似章魚壺而命名。陳醫生表示,患者一般會出現整個心室無法正常收縮,只有底部過度收縮,及中部至心尖部分卻不協調擴張,導致左心室形成似章魚壺的形態。
一般患者會感到很大壓力、呼吸困難、心胸翳悶、胸口疼痛、頭暈、冒冷汗,甚至噁心等類似急性心肌梗塞的徴狀,若然不及時檢查及治療,有可能因心室顫動而猝死。同時一旦心臟缺乏彈性,就難以將血液送到身體各處,無法維持身體各器官的血液供給,導致心臟腫大,隨時引發心臟衰竭。
藥物治療心碎症
由於「心碎症候群」並非冠心病,但徵狀又極為相似,以致一般檢查容易顯示出心臟酵素高、心電圖異常等心臟病發的轉變,但心導管檢查卻顯示冠狀動脈並無阻塞,皆時必須進行心臟超聲波檢查或左心室造影檢查,確定左心室形狀,若然出現似章魚壺般收縮,便可以確診為心碎症。
治療方案上,陳醫生表示,會因應不同患者的病況,以不同藥物作治療。例如,若然呼吸困難,可先利用呼吸機協助,另外若需要減低對患者心臟的刺激,一般不可用強心劑,必須選用乙型離子阻斷劑(beta-blocker)或及其他心臟衰竭藥物,一般大部分患者都可完全康復。他建議,任何人士出現相關心臟不適症狀應盡快求診,遇到情緒上的打擊,也要多與家人朋友傾訴,勿獨自承受。
了解更多資訊,請瀏覽 www.goblueforwomen.com
(資料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