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受訪青少年缺網絡安全意識 模範生為報復老師擅改個人資料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12/13 15:09

分享:

分享:

香港青年協會聯同香港城市大學公佈最新一項調查發現,逾半受訪青少年缺乏網絡安全意識。(記者 王春怡攝)

網絡罪案上升,香港青年協會聯同香港城市大學公佈最新一項調查發現,超過55%受訪青少年缺乏網絡安全意識,近8成受訪者不太重視網絡安全預防措施,有機會由受害者變成侵害者。

有社工指曾接觸品學兼優的中5學生擅自修改學校內聯網資料,並用以報復老師,直言網絡侵犯者是「冇樣睇」。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計劃負責社工陳嘉善指,曾接觸一名品學兼優的中5學生,被電腦科老師授權給予密碼,登入學校教職員內聯網處理程式問題,惟該名男生多次未經准許下登入,更擅自修改一名他視為針對他的老師的個人資料,終被校方揭發並報警,最終在家長求情下才撤銷控罪。

陳社工指,男同學的家長和老師在得知事件時均非常詫異,家長更當場哭訴。

城大犯罪學系教授黃成榮指,涉作出網絡侵害的青少年可能平日品行良好,但在使用電腦時道德疏離感重,更可能認為自己的違規或違法行為代表「電腦技術高超」,反過來有成功感,故必須加強教育上網道德倫理和網絡罪行知識,政府亦應修訂相關法例。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與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在今年3月至6月,以問卷訪問約1,738名11至24歲的青少年,檢視他們在網絡受害或侵害他人的因素。
調查顯示,逾半受訪青年的網絡安全意識一般,例如會毫不猶豫使用公眾場所附近最強訊號的wifi上網和使用公眾充電器。

黃成榮教授指,與過往進行類似調查不同,今次調查發現,「缺乏網絡安全意識」、「道德疏離感高」和「攻擊他人信念高」這3種因素,與作出網絡侵害行為有強烈關係,部分侵害行為屬違法,包括有6.8%受訪青年表示曾登入他人帳戶更改其個人資料、6.3%曾偷取別人的虛擬或遊戲錢幣等。

黃教授續指,一些侵害行為像將照片「移花接木」不一定觸犯刑事責任,但表示曾嘗試過做的受訪青年數字,由2012年8%增加至今次17.6%,認為情況令人憂慮,「過幾年可能變成網絡犯罪。」

青協督導主任陳文浩建議,從小學開始加強教育青少年網絡守法和安全意識,以及上網的正確價值觀念,亦希望政府和民間為市民提供免費無線網絡時,在登入畫面加「安全錦囊」或「危機提示」,提高使用者的網絡安全意識。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