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醫院首創3D傷口模型 助護士增臨床經驗
發布時間: 2018/12/27 00:00
傷口處理是一門專業技術,一旦處理不當遭細菌感染後果可以很嚴重。有東區醫院護師利用公餘時間,全港首創「3D仿真傷口模型」,配合超聲波等儀器作教學,增加護士訓練時的真實感,提升護士臨床處理傷口技巧及信心。
東區醫院傷口及造口科的資深護師陳蔚茵從事護理行業近20年,是該院EWMA護理課程的講師,她指教學時經常要用到傷口模型,但傳統的模型質感硬、缺乏互動性,臨床上傷口會出現的問題也完全靠想像,較為沉悶:
想示範如何處理病人四通八達的『隧道傷口』、滲血積膿等,傳統模型都配合不了,只能紙上談兵。
兩年前在外科傷口護理團隊主管支持下,她開始研製理想中較像真的3D傷口模型,由搜集資料、設計、買材料到倒模都一手包辦,不時犧牲公餘時間,過程困難重重:
矽膠比例不能太過硬或過軟,內設的機關亦要一早想好,否則一失敗就要整個扔掉。
失敗逾10次,蔚茵終於設計出首個獲主管認可的腳模型,該隻腳模擬病人患有痛風出現「痛風石」及血管病變,需要進行清創治療。及後,蔚茵再設計出5款臀部出現壓瘡的模型,配合揼血機,模擬病人傷口出血、內裏組織壞死等情況。
她指各種模擬的傷口狀況都源自臨床親身經歷,像曾有病人傷口表面已結痂,卻仍不停滲血,原來傷口內有潛行腔洞﹙undermining﹚積膿,需要進行引流,否則有機會惡化成敗血症,嚴重可導致死亡。
顧問醫師何志偉形容模型內外兼備,受訓護士能外觀傷口情況,也能透過超聲波儀器及傷口內視鏡診斷病況,增強他們在傷口出現併發症時的處理能力:
傷口是否爛到入骨,內裏有沒有積膿,都可透過模型進行教學,若落錯刀亦會即時有出血反應。
部門運作經理劉琼艷指, 自2016年5月將3D模型納入EWMA護理課程,至今約有60名來自港中澳的護師曾上課,團隊希望未來研發更多其他傷口模型,加強護師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