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肆虐公院迫爆 醫生心痛:難道淪落到只剩下錢?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9/01/10 11:44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35

分享:

分享:

有醫生撰文,為公共醫療困境提出解答方案。

冬季流感高峰肆虐全城,公立醫院病房使用率幾乎已告飽和,醫管局日前公佈在一天間錄得6,679人次到急症室求診,其中將軍澳醫院內科病房最為「迫爆」,使用率達130%。連日來有不少醫護人員發文分享醫院情形,有急症科醫生指病人輪候入院需30小時,形容病人「生命就有如烏蠅、蟑螂般卑賤」亦有護士努吼醫院加床情況嚴重,床與床間幾乎容不下一個身位,直指「咁做法幾多熱誠都磨滅啦」。

近日,有公立醫院急症科醫生在其Facebook專頁「急症室的福爾摩斯」撰文,分享其對解決公立醫療困境的看法,指出若要搞好公營醫療,必須從增加人手、富經驗醫生的重要性、提供工作動機3方面着手。

以下為全文內容:

—— 解決公共醫療困境的答案 ——

一個和平常別無二致的繁忙上午,病人跟平常一樣魚貫而入,何以港島某所急症室今天上午的等候時間可以這樣短,甚至乎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病人根本不需要等候,登記完後就直接可以看醫生?

問題的答案就是:人手、經驗和動力。 這些也是本港公共醫療體系各種問題的癥結所在。若要搞好公營醫療,就必須着手解決這三方面的情況。

我用今天發生的事作例子,在這三方面逐一分析。

一. 人手

今天早上工作的醫生人數,比平常多了三位。 一位是退休後的兼職高級醫生,另兩位是現職的副顧問醫生,在自己的假期做自願有薪加班的工作。雖然公立醫院在每年流感高峰期,都有設立自願有薪加班的臨時措施,以應對倍增的求診人數和工作壓力,但在同一時段內增加三名醫生人手,是極其罕有的。

人手增加了,病人自然看得快,候診的時間自然能夠有效地縮短。

二. 經驗

今天增加的人手,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三人均為極富經驗的醫生,由此而提升的工作效率,並不只是任意增加三名年青急症室醫生、甚或三名其他科的醫生可以比擬的。三名經驗豐富的醫生同時加班,也是極端罕見的情況。

今天我在第一個小時已經看了12個病症,一個半小時已經看了18個。看得快不等於看得不好,只是由於在大部分的輕微病症中,我並不需要依賴任何如X光或抽血等檢測手段,就可以快速作出準確的診斷,並且不需要病人等候重新評估或入院,就直接讓病人取藥出院。這樣既減少了病人逗留在急症室的時間,紓緩了擁擠的狀況,也減少了其他支援單位人員的工作量,減少了病房的入住率之餘,亦減低了病房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

準確的臨床決定,依靠的是豐富的經驗和知識。缺乏急症經驗的年輕醫生或其他科醫生,根本不可能做到這點。所以即使人手多了,但若經驗仍舊欠缺,依然解決不了問題。

三. 動力

自願有薪加班在工作量上是有要求的,規定每小時必須處理若干數目的病症。在達到數額後,就可以處理自己在醫院裏其他的事務。這便提供了參與該計劃的醫生很好的動機,盡快達成數額,然後就去完成平常沒空處理的事務,如填寫醫療報告等鎖碎事項。有了良好的動機,就有了推動力,也就可以增加效率。

相反,在正常的工作之中,幹得好沒有獎勵,幹得差沒有懲罰。不止如此,幹得好甚至還有懲罰,或被指派更多的工作去做。那還有什麼誘因讓人去幹得好。畢竟,並不是所有的醫生都有興趣為了升職而去幹那些管理層的事務。不少醫生,只想幹醫生的工作,只想做一名好醫生,僅此而已。

放眼當前的公共醫療體系,無論人手、經驗和動機都強差人意,工作效率還怎麼會好?為什麼員工不斷流失,因為外面的世界有驅動他們勤奮的動機。

不少人仍執迷不悟,以為一名員工走了,另聘一人填補數字上的空缺,就解決了問題。但經驗是沒法在短期內彌補的。公共醫療體系裏的經驗流失、青黃不接、技術無法傳承下去,就是這樣造成的。

寄語公共醫療的決策者,希望你們能著手改善這三方面的問題。

香港是個富裕的社會,難道我們真是淪落到只剩下錢?改善待遇,珍惜有經驗的員工,並不是太艱難的事吧。

本文獲急症室的福爾摩斯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