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抗拒子女親親大自然 港大研究:幼兒多接觸大自然有助改善過度活躍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1/10 16:55

分享:

分享:

港大研究發現,幼童多接觸大自然能減少抑鬱、過度活躍及行為問題。(相片由港大提供)

不少家長擔心大自然不衞生及有危險,抗拒讓子女接觸郊外。港大研發出全球首份有效量度兒童與大自然接觸度的工具問卷,發現幼兒與大自然愈親密,其出現抑鬱、過度活躍和行為問題的情況愈少,顯示多接觸大自然和綠化環境對健康有益處。

港大引述一項研究指,本港16%學前兒童,以及內地約22%幼童均曾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而近年全球不少地方開始推廣自然教育,鼓勵兒童多接觸大自然,促進身心健康成長,要設計有效的活動方案,科學家缺乏有效量度幼童和大自然接觸的工具。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Tanja Sobko博士和研究夥伴奧克蘭大學數理分析及研究部總監Gavin Brown,共同研發全球首份有效量度兒童與大自然接觸度的工具問卷「CNI-PPC」,設有16條題目讓家長回答,從4個範疇反映兒童與大自然的關係,包括享受大自然的程度、對大自然的同理心、對大自然的責任心以及對大自然事物的留意度。研究團隊訪問493個育有2至5歲兒童的家庭後設計出問卷初步內容,再對比目前廣泛沿用作測量兒童心理質素及行為問題的「強項與困難」問卷,篩選出16條能有效反映幼童與大自然接觸度的問題。

結果顯示,幼兒與大自然愈親密,其出現抑鬱、過度活躍和行為問題的情況會愈少,情緒問題亦相對減少。同時,願意對大自然負上責任的兒童會較少出現與同伴相處的人際問題。研究已於學術期刊PLOS ONE發布。新研發的估量方法發表後已獲不少海外學者採納為研究工具,是次研究是Sobko博士的研究項目「玩樂及成長」(Play & Grow)其中一環。

Sobko博士指,香港有廣闊綠化環境,但家長卻未有善用這些資源設施。(相片由港大提供)

Sobko博士指出,香港有廣闊及就近的綠化環境,90%家庭的家居400米範圍內都有綠化環境,接近世衛300米範圍內的目標,但他們卻不曾善用這些資源設施。她說:

很多家長躲避大自然,這源於錯誤的觀念,認為自然界不衞生及充滿危機,他們的下一代亦難免感染這種思想。我們也常常見到公園或綠化區裏「遠離草地」「不許踐踏草地」等的標誌,讓人不想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