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老師計劃得坊間機構相助 撫平親友傷痛

港生死教育 用食環署處理骨灰觀念不要得

話題

發布時間: 2019/01/17 22:06

最後更新: 2019/01/18 10:24

分享:

分享:

陳新安指,得家屬同意,解剖室會將部分器官製成他手中教學用的塑化標本,目前這批標本用了十多年。(陳靜儀攝)

華人社會對生死始終忌諱,剛開始推行無言老師捐贈計劃時,陳新安、伍桂麟都是摸着石頭過河。要令家屬跨過捐贈的心理關口,解剖室得到不同團體和機構的幫忙。

陳新安、伍桂麟明白,家屬要真正看見先人入土為安,哀傷期才算結束。為照顧家屬的心理,解剖室得到坊間機構相助,13年通過聖雅各福群會在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設立無言老師撒灰花園;近年得啟民創社設計供家屬寫上心聲的紙製撒灰器「信別」等。若先人不幸在農曆年間去世,解剖室亦會教家屬如何處理。

伍桂麟顧及金屬撒灰器(圖)給人感覺冰冷,為照顧家屬心理,邀請啟民創社設計供家屬寫上心聲的紙製撒灰器「信別」,儀式過後可一同火化。(陳靜儀攝)

首批捐贈者家屬 獲食環署特別處理

中大中醫院骨傷推拿高等文憑畢業生周卓恩,是無言老師計劃的首批捐贈者家屬。其父因肺炎去世,無緣捐贈器官,為圓父親捐贈的遺願,最後選擇遺體捐贈。

周卓恩記得,父親過身後,得知無法捐贈器官,她便主動致電中大解剖學老師,老師在未有遺體捐贈的正式途徑,讓她申請捐贈教學。惟她指,申請手續波折重重。「醫院冊籍部門支援沒有既定程序,我、中大醫學院、醫院的冊籍部門經過幾天的三方會議,終於有點曙光。」最終周卓恩簽了多份食環署文件,寫明因由之下,才獲准特別處理。「醫院冊籍部門職員都很欣喜,說這次的資源捐贈是該醫院第一個成功個案。」

無言老師完成教學後入土為安,中大醫學院每年舉行兩次撒灰儀式,家屬會與陪伴先人的醫科生見面。周卓恩以過來人身份說:「如果家屬真能放下情緒,跟學生交流,醫科生很願意去講(無言老師生前的身體狀況)。」

逾300場講座 老人反應最熱烈

計劃推行7年,解剖室曾舉辦近350場講座,其中老人院的反應最熱烈。去年起,解剖室與社工學系合作推出探訪計劃,讓社工學生和醫科生結伴探訪簽署捐贈的獨居老人。

伍桂麟積極推動本地生死教育,除計劃初期到台灣慈濟大學取經外,也為香港教育大學生死教育台灣學習團擔任顧問。學習團負責老師國際教育與終身學習學系高級講師李展華指,台灣在生死教育和殯儀業都比香港成熟和有規範。

生死教育 港長路漫漫

他直言,香港靠處理垃圾的食環署來處理骨灰、殯儀事務、「不夠一定周數嬰兒被當成垃圾」等觀念「不要得」。即使無言老師的捐贈數字可觀,「值得香港人自豪」,但香港生死教育的路,還有很長。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付費閱讀),標題及內文經編輯修改。 

陳新安指,得家屬同意,解剖室會將部分器官製成他手中教學用的塑化標本,目前這批標本用了十多年。(陳靜儀攝)

撰文 : 葉芷樺 記者
葉芷樺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