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被餵失天性出市區摷垃圾 漁護署研人道毀滅「高風險野豬」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1/27 17:42

最後更新: 2019/01/27 20:47

分享:

分享:

漁護署指,因近年越來越多野豬與人有持續接觸,並從中得到食物,令牠們失去怕人的天性。(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近年,野豬行出市區覓食、翻垃圾筒的場面多見,使滋擾個案近年急升,社會上有人提出「引入天敵論」及「移至荒島論」盼解決問題。漁護署提出,研究以新策略應對「高風險野豬」,即曾經襲擊人或習慣在市區覓食,捕捉後會被人道毀滅,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明日(27日)將會討論方案。 

漁農自然護理署交到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的文件指出,近年野豬滋擾投訴一直上升,由2011年的225宗,到2017急升三倍到738宗;單是去年首十個月,已有近700宗。 過去10年有14宗野豬傷人,其中12宗發生於2016至2018年。

以往如有野豬在市區出沒,漁護署前年開始用麻醉槍捕捉,再幫牠們避孕、絕育,期後放生到遠離民居的郊野。不過,署方指,因近年越來越多野豬與人有持續接觸,並從中得到食物,令牠們失去怕人的天性。野豬習慣被人餵飼,視人類為穩定的食物來源時,會都會走出市區,或者到垃圾桶覓食,人與野豬發生衝突或市民受野豬攻擊的機會亦會增加。

漁護署為應對野豬滋擾打算用新策略,一些曾經襲擊人,或習慣在市區覓食,或習慣主動向人索食並會從人手上搶去食物,而且容易發惡的野豬,會被界定為「高風險野豬」。署方指,基於公眾安全考慮及野豬襲擊可造成的嚴重後果,符合以上其中一個或兩個準則的野豬,署方指日後野豬會由獸醫以麻醉槍捕捉,然後以既定方法作人道處理。

漁護署研究以新策略應對「高風險野豬」,即曾經襲擊人或習慣在市區覓食,捕捉後會被人道毀滅。(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文件指,雖然野豬傷人的個案數目不多,但野豬的襲擊可引致嚴重傷害,甚或致命。若然野豬一旦襲擊市民,特別是小孩,可構成高度危險。

為減少食物誘因,食環署會清理滋擾黑點的食物殘渣、懸掛橫額提醒市民切勿餵飼野豬,以及改善垃圾桶的設計,防止野豬翻垃圾筒覓食。食環署亦已加強在餵飼黑點執法,強調如餵飼活動引致環境衛生問題,根據《定額罰款(公眾地方潔淨及阻礙)》條例》,違者可判定額罪款1,500元,亦呼籲市民不要餵飼野豬。

文件亦提出,會定期檢討管理策略成效,亦將成立一個包括本地及海外成員,由生態學、野生動物管理及獸醫學等範疇的專家組成的諮詢小組,就推行及檢討管理措施及公眾教育工作提供意見。

市民遇到野豬應點做?漁護署指,應保持鎮定、與野豬保持距離,不應用物件驅趕野豬,更勿接觸野豬。市民如害怕,可躲在大樹或巨石後,亦應把隨身膠袋放入背包之內,切勿餵飼野生動物。

近幾年野豬出沒頻率急增,黑點為金山、獅子山、城門、大埔、以及港島的大潭等地。(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文件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