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年輕化】42歲iBanker末期肺癌 新標靶藥治療半年後重投工作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2/13 00:00

最後更新: 2019/08/20 16:47

分享:

分享:

近10年本港肺癌新症有年輕化趨勢,有國際研究發現針對EGFR類肺癌,若能及時服用標靶藥,有助延長存活率至2年。﹙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肺癌在本港常見癌症榜中排行第二,由於病徵不明顯,死亡率高倨榜首,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一項最新國際研究發現,針對亞洲常見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若能按指定順序使用兩代標靶藥,8成病人存活率可達兩年或以上。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梁廣泉指出,肺癌分「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種,亞太地區包括香港以後者居多,其中40%又可歸類為肺腺癌。治療「非小細胞肺癌」主要有5種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化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醫生會按不同階段安排不同治療方案,有機會使用多種治療方案:

例如病人在第3期﹙分1至4期﹚可先做一年免疫治療,再服用標靶藥。

肺癌分兩大類,當中逾8成為非小細胞肺癌,當中又有40%屬EGFR或ALK基因突變的肺腺癌。

他表示,亞太地區患肺腺癌的患者約45%是由EGFR基因變異引起,由於病徵甚少,發現時多已為晚期,醫生一般會安排標靶藥治療,現時市面上共有3代標靶藥,包括「厄洛替尼」﹙Elotinib﹚、阿法替尼﹙Afatinib﹚及奧斯替尼﹙Osimertinib﹚。

患者服用第一代藥物一段時間後,會出現耐藥性,需轉用另一種,每次轉藥療程時間亦會縮短,意味存活時間較短;但一項最新國際研究發現,直接使用第2代標靶藥阿法替尼再使用第3代奧斯替尼藥物,患者用藥時間中位數可達2.3年,亞洲人群組更長達3.8年,較一般約1.5年的存活率大大提升。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指出,2016年12月本港引入第三代標靶藥奧斯替尼(Osimertinib),根據外國研究,針對EGFR基因突變患者,先以第二代標靶藥阿法替尼(Afatinib)再使用第3代標靶藥,能提升病人存活率。

她透露,2017年一名年約42歲男iBanker,確診末期肺癌,並有EGFR基因突變徵狀,沿用第2、3代標靶藥治療後,至今仍在工作:

他服藥前肺積水很嚴重,但服藥兩個月後病徵像氣喘已大大減少,半年後已能重新投入工作。

她形容,該男士是家庭經濟支柱,與太太育有兩名女兒,成功透過標靶藥延長其存活率,亦大大改善了生活質素,「他還在工作別人都看不出他患癌」,她希望未來更多EGFR類肺癌病人能受惠於新標靶藥。

肺癌病人進行標靶藥療程期間會出現耐藥性,而每次轉藥,治療時間亦會縮短,意味存活時間較短。

然而,第3代標靶藥於2016年底才開始才本港使用,索價每月5萬元,較第一代及第二代藥物每月約需1萬元、昂貴得多;她期望,未來藥物能應用在更多合適病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