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試行大埔污水廠處理工商餘廚 沙田2022年試收家居廚餘

社會 00:00 2019/02/11

分享:

分享:

渠務署引入「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大埔污水處理廠最快今季起試行收工商廚餘,料日處理50噸,亦可增加產生物氣產量發電。(陳靜儀攝)

政府最快明年底落實垃圾徵費,但廚餘佔整體都市固體廢物量近四成,廚餘回收無路市民變相要硬付費。渠務署和環保署推行6年試驗計劃,以大埔區先行,回收大埔工廠區內的工商廚餘交渠務署污水處理廠進行「共厭氧消化」,每日處理量達50噸,最快下季起收集廚餘,預計2022年可推展到沙田試驗家居廚餘回收。

渠務署機電工程部高級工程師黎瑋筠指,以往污水廠只消化污水沉積物及污泥, 但參考外國經驗,發現污泥混合廚餘漿一起消化,可產生更強微生物成為「消化兵團」,協同效應下加強消化能力、產生的生物氣可增3成;消化過程由以往需要20日,望加快最多一倍減至15日甚至10日。

渠務署機電工程部高級工程師黎瑋筠指,污泥混合廚餘漿一起消化可產生更強微生物,產生的生物氣可增3成;消化過程有望加快最多一倍。(陳靜儀攝)

黎瑋筠指,「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此槪念本港是第一次引用,污泥加入50噸廚餘後,料污水廠每年產多100萬度電,以每年耗電量污水廠用1600萬度電的大埔污水廠以例,廠內可完全吸納。

為保持污泥的消化量,6年試驗期間初期會逐步試驗不同食物種類及比例,首試有機物較多、消化效果較好的湯渣、肉類;菜等多纖維食物則稍後試驗。

消化缸需裝上另一力度大、效率高的「垂直升降式」攪拌器,並透、過移動力學電腦模擬系統,得出均勻出攪拌效果。(陳靜儀攝)

廚餘先送往大埔船灣滲濾液預處理廠搗碎篩雜質,再經密封管道泵入大埔污水處理廠的厭氧消化缸。現時大埔有5個3000立方米容量的消化缸,計劃會試驗其中兩個,並即將安裝攪拌器。

黎瑋筠指,技術擴展至全廠5個缸,技術上可行;另外,現時大埔、沙田、元朗、石湖墟4個廠房亦有厭氧消化設施,有潛質成為收集廚餘的網絡,但亦需考慮預處理及廚餘運送問題。

環保署指,試驗初期主要從大埔區內的食品製造廠收集工商業廚餘,會按進度逐步聯絡並邀請區內食品製造廠參與計劃。

另外,署方亦會把試驗計劃推展至沙田污水處理廠,料2022年落成投入運作,每日的廚餘處理量約為50公噸。若試驗成功會署研究增加污水處理廠的廚餘處理量,以及將該技術擴展至其他已有或將有污泥厭氧消化設施的污水處理廠。

機電工程部工程師張鍵權有份提出引入此槪念,由計劃設計、實驗室研究等都由他負責。 (陳靜儀攝)

同屬渠務署研究及發展組、2000入職的機電工程部工程師張鍵權有份提出引入此槪念,由計劃設計、實驗室研究等都由他負責。他指,留意到有美國文獻討論此題目,本來焦點不在廚餘,而是想如何提升生物氣產量及污水廚理的業務,後來參考環保署的數據,發現香港有不少廚餘量,研究後認為可行性大,2013寫報告提交部門,兩署洽談出這個試驗計劃,至2016年施政報告提出。

團隊就曾去過德國、奧地利考察,亞洲國家日本、韓國、中國亦有使用同類科技,全數亦是10年內的事,對香港來說亦是較新的科技,亦對此計劃正式實施感到高興。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