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函手寫簡體字地址九龍灣寫成「九龙湾」 區議員:政府公函何時變成簡體字?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2/28 13:18

最後更新: 2019/02/28 13:31

分享:

分享:

有區議員收到的政府公函,收信人地址出現手寫的簡體字。 

文字和語言代表一個地方的文化,一直以來,本港日常使用的中文字是繁體字,但近日有區議員收到一封來自社會福利署的公函,並在facebook上載相片,信封面上的是手寫地址,而且繁簡體字夾雜使用。該名區議員為此感到疑惑,不明何時起公函轉用簡體字。公務員事務局發言人就事件表示,並無明規定公文必須採用繁體字或簡體字。帖文引來網民討論,有人留言問「文員已外判大陸?」

觀塘區議員畢東尼日前在其facebook專頁上載一張相片,那是一封政府公函,蓋有社會福利署的印章,收件人地址是手寫的,30個字內有8個簡體字,包括:「龙」、「湾」、「园」、「区」、「议」。另有2個錯字,分別為「麗」及「場」字,「場」字更既非簡體字,也非異體字。畢東尼發文表示「政府公函從何時起已變成簡體字呢?」

部分網民看了也感到詫異,有人表示「正常連手寫都唔會」,懷疑是否有「大陸人員工」。有人問「文員已外判大陸?」,甚至有人問是否「北方來港畢業生」。

同時,也有人表示不明有何問題。有網民回覆指,如果是私人書信則無問題,但是「問題係呢封係政府嘅信,即係寫嘅嘢係代表政府」。

有網民認為應用繁體字:「官方公函只分中文英文,用中文寫嘅就一定要係繁體,繁體一向都係香港傳通文字」,並指牽涉到文化保護:「如果政府都唔帶頭保護,得過且過,咁邊個可以有比政府更大影響力?」也有人稱這代表「政府部門有人懶」,有人甚至形容是「懶人」、「懶字」。

區議員畢東尼接受TOPick訪問時稱,這是第一次收到繁簡體字夾雜使用的政府公函,驟眼看還以為寫的全是簡體字,也甚少收到是手寫地址的政府公函。畢東尼坦言,收信時感到奇怪,而且感覺對方不專業,也不尊重收件人。他表示,並非介意別人使用簡體字,但這是政府公函,認為應統一所用的文字和格式,令他奇怪政府是否沒有提供相關指引及訓練給公務員,就連給區議員的信件也如此。

同時,他認為收信人不被尊重:「是否假設收件人一定看得懂簡體字?」他又稱,以前還是學生時,學的都是繁體字,還會被老師罵「不可用簡體字」。而且本港教育制度沒有把簡體字定為必須修讀,不明怎樣肯定信件受眾看得明白。他不諱言,除非政府公開承認,現在開始轉用繁體字,否則這樣發出政府公函並不妥當。

關於繁簡體字,追溯歷史,繁體中文字本為正體字。為了減少國內文盲的數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56年頒布《漢字簡化方案》,以簡化漢字的方式掃除文盲。因為簡體字的出現,正體字才被稱為「繁體字」。

就是次事件,社會福利署回覆指,已提醒有關人員日後應採用收件人熟識的語言及統一所採用的文字。公務員事務局發言人則回覆,政府沒有明文規定公文必須採用繁體字或簡體字。香港社會慣用繁體字,因此政府公文一般採用繁體字。不過,為方便溝通和準確傳遞訊息,政府部門也可因應實際情況,例如受文對象,發出簡體字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