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友邦大廈拆卸 建築學者歎可惜

特寫

發布時間: 2019/02/28 15:52

最後更新: 2020/01/03 20:08

分享:

分享:

建築師何尚衡2017年發現友邦大廈整幢寫滿號碼,曾以為業主只想翻新飾面,因為若要拆卸,應毋須編碼。(何尚衡提供)

「C1059、C647、C785……」有建築師前年發現,灣仔司徒拔道友邦大廈寫滿了藍色編號,一度以為業主打算翻新牆身飾面。日前,友邦保險(01299)正式揭曉答案——最快4月整幢重建。

友邦大廈曾創下多項建築先河,跟外觀相類的金鐘美利大廈同於1969年建成,齊見證六七暴動後由亂變穩的社會變化,現時命運卻天壤雲泥。本報訪問的建築學者無一不說拆卸極為可惜,業主若有心保育絕非無法做到,又批評港府忽略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的歷史和美學意義,落後國際大勢。

友邦非執行主席謝仕榮指,大廈見證了本港商業區東移,要更環保和高科技的設計應付未來半世紀的發展。(陳偉能攝)

友邦非執行主席謝仕榮上周告知傳媒,友邦大廈「唔係幾夠用」,未來公司需要更高科技、環保節能的設計,自己有份決定拆卸,已向政府遞交重建設計,「有少少可惜,但我覺得它完成了任務。」

現代主義地標 再損失一幢

至少四名建築學者齊呼重建非常可惜。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何培斌指,友邦大廈獨立於灣仔山腳,自成突出地標,更或是本港最出色的現代主義(modernist)商廈,均稱的建築鰭片令外牆黎明、夕陽時泛起光彩,挑高的頂層亦令整體外觀更好看,拆卸是「巨大損失」。負責的加拿大日裔建築師木下一1960年來港,長居至今,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李浩然形容他堪稱本地大師級人馬。

港大建築學院副教授成美芬認為,理想都市政策應兼容包攬不同時期的建築和公共空間,友邦大廈、美利大廈和同屬木下手筆的怡和大廈(73年)皆有相似的地面設計、開放的公共空間,老些的太子大廈(65年)沒有,往後的玻璃幕牆建築多亦沒有。若放進1967年香港時局觀看,友邦和美利大廈同於69年竣工,象徵本港由一個近代時期(45-67年),走到另一個(70年代起),重建不僅是「再損失一幢現代主義地標。」

獨有建築 改裝昂貴卻值得

美國前駐港總領事Edward E. Rice替老牌建築師行巴馬丹拿主責友邦大廈奠基時,六七暴動正處高峰。(陳偉能攝)

公眾仍可於友邦大廈的基石看到,美國時任駐港總領事Edward E. Rice奠基時為67年7月29日,即六七暴動沙頭角槍戰、港九首度同時宵禁未幾。根據《華僑日報》69年3月3日報道,新一任美國總領事馬田(Edwin W. Martin)出席了友邦大廈開幕,致辭時更指新廈是美商對香港的信心象徵。

美國駐港總領事指,美國友邦大廈是美資的信心象徵,冀總商會在港前途扮要角。(香港公共圖書館檔案截圖)

謝仕榮解釋,友邦絕非一開始已決意拆樓,「你知我們曾經維修得好緊要,所以建築50年仍然如此新淨;亦都試過維修外牆,但無論如何,幾好的建築都會有剝落,我們覺得有點危險……決定已經係時候重建。」不過,九倉(00004)早年收購樓層同樣沒有柱子的美利大廈,由子企九倉置業(01997)連44億元的地價,合共投資超過70億元改建成酒店The Murray,批租期為50年,去年初開幕,管理層還稱不算昂貴,因保育項目向來難度不少。

港大建築學院講師張家榮分析,混凝土建築50年左右會開始老化,須多加維修和監察,剝落時補回,友邦的維修成本會昂貴,卻並非難事,「視乎佢想唔想花錢。」何培斌也說,改裝既有友邦大廈來滿足環保需要會比新建昂貴,卻值得花錢保留這獨有建築,「它的地位跟紐約Lever House相若,當地不會有人敢拿這原因拆樓。」

戰後建築 港多不視為文物

古物古蹟辦事處曾評核全港1,444幢建築,共974幢獲評一、二或三級,當中少過90幢屬戰後建築,友邦大廈沒受評核或評級。何培斌曾解釋,古蹟辦評核與否過去多以1950年為界,專家既覺得戰後建築不夠舊,亦不青睞現代主義講求簡約的平實建築。他未聞古蹟辦有意改弦易轍,補評戰後建築,但支持施壓,冀助港人知悉相關建築有多重要,選擇保育策略,「環顧全球不少現代主義的建築獲保留和保育,1963年的Centre Point是個好例子,它最近翻新,已成倫敦地標。」

李浩然指,香港近年開始有呼聲保留戰後建築物作文物,但同為二級建築,有像石硤尾美荷樓的成功例子,也有如鄰近嘉頓中心般僅獲局部保留。

他提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十年已陸續把不少現代主義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香港尤其沒有視戰後商廈為建築文物,必須深思,「你唔確認佢係文物,拆咗就無得返轉頭,會好可惜!」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付費閱讀),標題及內文經編輯修改。

撰文 : 姚沛鏞、楊竣全 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