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片和炒菜是誘發癌症的最邪惡食物 食安中心警告:少吃煎炸食物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3/13 12:15

最後更新: 2019/03/13 12:21

分享:

分享:

食安中心研究顯示,本港成人主要是從炒菜、炸薯和薯片等攝入丙烯酰胺,咖啡並不是主要來源。

連鎖店的咖啡被驗出含可致癌急性毒物,引起關注。食安中心今日在fb(13日)帖文指出,烘炒咖啡豆過程有機會產生基因致癌物丙烯酰胺,但根據中心研究顯示,本港成人主要是從炒菜、炸薯和薯片等攝入丙烯酰胺,咖啡並不是主要來源。中心提醒,市民應少吃煎炸食物。

基因毒性致癌物是透過直接破壞脫氧核糖核酸(DNA)而誘發癌症。這類致癌物沒有一個絕對安全的攝入量,即使少量也有可能破壞基因物質,從而增加發生癌症的機會,因此不可能為基因毒性致癌物釐定一個安全參考值。

食安中心指,基因致癌物丙烯酰胺是食物經高溫(一般攝氏120度以上)加熱時產生,會影響實驗動物嘅神經系統、生殖和發育。

資料顯示,受丙烯酰胺污染的食物主要包括:

  • 薯條
  • 薯片
  • 咖啡
  • 糕餅
  • 曲奇
  • 麵包
  • 餡卷
  • 多士
  • 炸雲吞
  • 油條

不過食安中心研究顯示,本港成年人主要從炒菜、炸薯和薯片等攝入丙烯酰胺。

炒翠玉瓜和通菜最高危

食安中心曾進行研究,就22種蔬菜經炒煮後,檢驗其釋出的丙烯酰胺含量。結果發現,苦瓜、唐生菜、莧菜、菠菜、西洋菜屬最低風險,每公斤的丙烯酰胺平均含量少於10微克;其次為西蘭花、紹菜、菜心、椰菜、芽菜、白菜、番茄,每公斤的丙烯酰胺平均含量為11至50微克。

相比之下,高風險的翠玉瓜、通菜等,每公斤的丙烯酰胺平均含量高達101至360微克。

食安中心研究發現,炒通菜的基因致癌物丙烯酰胺含量較高。

薯片愈薄愈邪惡

消委會於2010年曾聯同食安中心檢測炸焗零食含可致癌物丙烯酰胺的情況,當時結果顯示,丙烯酰胺含量最高的零食依次為珍珍燒烤味薯片、Orion魚仔餅紫菜風味,及首選牌燒烤味薯片。

消委會指,丙烯酰胺主要在食物表面形成,故又薄又脆的薯片,因水份含量低及面積大,含量也愈高。

食安中心提醒,想減低攝入丙烯酰胺,最重要是保持均衡同多元化飲食,少食煎炸食物,烹煮食物嘅時間不要過長或溫度過高。炒菜前先灼菜,都可以減少炒菜過程中產生的丙烯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