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SEN孩子上課難專注 催眠治療助平靜情緒提升學習力

親子

發布時間: 2019/04/02 17:22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30

分享:

分享:

催眠治療師鄭穎賢指出,催眠治療是借助外力,讓孩子冷靜下來找到自己清晰的思路。

催眠是心理治療的方法之一,可多方面應用在小朋友身上,包括改善壞習慣、管理情緒及改善專注力等。註冊言語治療師、亞洲催眠治療及輔導協會會長鄭穎賢(Wincy)更把催眠治療結合言語治療應用,幫助SEN孩子。

Wincy指出,把催眠治療配合言語治療應用,較多與自信心及專注力相關。

有些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的小朋友,在接受言語治療時往往難以專注,需要額外的時間令他們冷靜下來。有時一堂50分鐘,卻要用上10至15分鐘才能讓孩子冷靜,會浪費課堂時間,這時便可應用催眠技巧,幫助他們縮短冷靜時間,提升學習效益。

Wincy 指一般要三、四歲或以上孩子較適合催眠治療,因基本要有語言能力及理解力。(攝影︰黃建輝)

她強調,課堂安排會較彈性,言語治療及催眠治療會佔不同的比重,視乎小朋友當時的需要。

她笑言,有家長知道她在課堂上會應用催眠技巧,常開玩笑說「最好彈一彈手指便令孩子乖乖坐定定或自動收聲」,不過,Wincy強調以上情況是絕不可能發生!

小道具小技巧

也有孩子因社交或情緒問題尋求催眠輔導,Wincy 會先讓家長了解催眠是甚麼,再與小朋友傾談互動,看看是否適合,或應以哪一種方法提供協助。

她強調,催眠很多時都只是應用一些小技巧,也會利用一些小道具,Wincy 便常在12蚊店搜羅了不同的小道具如沙漏、迷宮陣、小汽球等。

小朋友容易覺悶,因此道具會千變萬化,但都是異曲同工,要他們在短時間內專注靜下來。

簡單如切玩具蛋糕,Wincy 會邊數邊切「一二三四五,好了,我們現在坐下來開始上課。」或「一二三四五,吹一個大波波,吹完便會平靜下來。」其實重點只是最後的一句,除了語言,也是運用想像力,當中已有催眠的暗示,她稱,家長很多時要求子女聽指令,正是欠缺了這數秒的緩衝。

課堂上會利用不同小道具讓孩子專注。(攝影︰黃建輝)

近年社會上愈來愈多人接受催眠,靜觀課程亦已走入校園及社區,Wincy形容兩者相近,不同之處是靜觀偏向內在狀態,而催眠則會借助外力,讓孩子冷靜下來找到自己清晰的思路。

催眠並不神化,是專注而放鬆的狀態,能讓當事人較易專注於當前要做的事情。治療過程會是有目的、有方向性。

Wincy 最近亦製作了一系列催眠故事,當中聲演了《三隻小豬》

爸爸媽媽可在小朋友睡前把燈校暗然後播放,每個故事約10分鐘。故事會帶出正面信息、增強想像力,並希望小朋友較易入睡。

她也期望未來能把催眠課程引入學校。

不少學校也有靜觀課程,催眠其實也類似,並不神怪,可以很入屋,讓小朋友建立習慣。

她稱,其實每天利用課堂前5分鐘,跟隨老師帶領,已可讓小朋友平靜情緒,外國也不少學校亦已在推行。

撰文 : 李越樺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