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家教會14年投入子女生活 醫生爸爸林永和:切勿跌入與人比較陷阱【有片】

親子

發布時間: 2019/03/29 16:32

最後更新: 2020/06/03 18:09

分享:

分享:

培養出劍橋兒子和港大女兒的林永和醫生,教導子女切勿跟別人比較,要比的話,就跟自己比。

私人執業的林永和醫生,兼任寫作人、電台節目主持,多年來為爭取親子相處時間,犧牲了許多個人需要,包括睡眠。作為爸爸,林醫生自覺角色很重要,即使太太很能幹,也不應事事由她代勞。

林爸爸早年為事業打拼,工作朝八晚九,長期沒法陪伴子女吃飯,他坦言是多年來的遺憾,但無論多忙,他都重視如何引領兒女認識自己的長處、短處及興趣,以至接納、發展自我及與別人和世界接軌。

他謂,夫婦關係乃家庭基石,既要努力親子,也要為婚姻灌溉,及學懂在兒女成長的不同階段作出協調,而引領兒女發展,爸爸責無旁貸。

林醫生為爭取與子女傾談的機會,在孩子小學階段,每天會早起送他們上學,更長達14年持續為孩子學校的家教會服務,希望多投入子女的生活。

去片聽聽林醫生怎樣爭取時間親子

大仔是數學資優生,現已入讀劍橋數學系。(受訪者提供)

女兒小時候跟爸爸上電台做節目。(受訪者提供)

只跟自己比較

20歲大仔鎧浚和18歲細女鎧盈,都曾就讀於傳統主流名校。關於子女成績,他謂小學時也曾緊張過,因為當時以為成績好的同學會有更佳的學習機會,後來發覺強求也沒用,只會令一家人壓力爆煲。

我感到協助子女認識自己及發掘興趣,比追求學業成績更重要,故曾積極地鼓勵他們參與各類型的活動和培訓,並細心觀察他們的投入程度和進展,將不合適的逐一剔除。

兄妹小學時曾學過幾年溜冰。(受訪者提供)

名校生多數學琴,而且早至六年班已考獲八級的,比比皆是,他謂因發現他們似乎興趣不大,便沒有刻意考級。他強調: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切勿跌入同人比較的陷阱,要比較便同自己比,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便可。別人叻,總有前因,總有自己的故事,不要強求。

林醫生和女兒持續4年探訪老人院,既是身教,也是兩人珍貴的共處時光。(曾有為攝)

當兒子的學生

大仔鎧浚2年前入讀劍橋數學系,他謂,兒子初中時,已常看高深的書籍,又上網鑽研大學程度的數學,但爸爸的數學程度有限,只能幫他借書、找網上課程支援,並嘗試安排兒子到大學及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參加合適的課程。

林醫生表示,既然教不了兒子,便嘗試跟他掉轉角色,參加他開的模擬補習社,由他充當自己的數學老師,這些經驗也令兒子對數學更有興趣。但他亦曾擔心兒子過分集中研讀數學,希望他能全面發展。

但兒子卻回應︰全面不是最好的,全面只會令甚麼都會很皮毛……我後來想,也許就是他專精於數學,才被劍橋取錄。

他坦言也曾希望兒子繼承父業,但因見到孩子明顯對數學更感興趣,故尊重他,因為勉強無幸福。

18歲的鎧盈跟哥哥一樣,在中五選擇了IB,她一直對科研甚感興趣,中五時希望在科研和從醫方面找到方向,請求爸爸讓她定期到診所作體驗,經過一年多的經歷,她決定選讀醫科。

父女去年更一起到過英國數間大學醫學院作面試,最終女兒還是選擇了父親的母校 一 港大。

鎧盈謂,爸爸是民主父親,一直沒給她和哥哥壓力,比較多鼓勵。

要找爸爸的時候,永遠都能找得到,細個時曾以為爸爸好得閒,長大後才發覺爸爸原來很忙。

女兒定期到診所作體驗,經過一年多才決定讀醫。(曾有為攝)

製造共處時光

鎧盈在爸爸身上,體會到最深刻是當醫生,不但要看到病人生理上的病痛,也要看到內心的擔憂,而一位稱職的醫生確實可以生命影響生命。

當病人感到爸爸明白他們的擔憂時,我見到病人哭,那一刻很有感觸,原來醫治是既要全面而深入,包括身體、心理、情感及心靈,而這更確認了我想做個好醫生的理想。

撰文 : 胡麗珊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