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穴紅腫以為生大暗瘡挖膿後留0.5cm大窿 少年:傷口碰到水生不如死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9/03/27 17:56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31

分享:

分享:

台灣一名男子日前長「疔子」,治療後太陽穴上留下目測有0.5厘米深的嚇人大洞。

台灣一名男子日前臉上太陽穴位置出現紅腫,本以為只是普通的暗瘡,卻一直疼痛難耐,最終就醫後發現是長「疔子」(香港稱為「癤」),治療後太陽穴上留下目測有0.5厘米深的嚇人大洞!皮膚科專科醫生指最嚴重或可致命。

有網民於台灣討論區「Dcard」以「男友太陽穴長一顆致命疔」為題發文,指其男友因經常要工作到半夜的關係,所以習慣晚睡,幾乎每天都是早上5、6點,甚有時會到8點才能睡。

男子臉上起初只有輕微紅腫。(圖片來源:Dcard)

日前發文者男友的太陽穴上出現紅腫,狀似長了一顆「大暗瘡」,更不斷喊痛,問她應不應求診,但發文者以為只是因暗瘡長了在太陽穴上才會這麼痛,所以當時她仍不以為然。不過持續一段時間後,卻發現患處紅腫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令整個太陽穴「腫起了一大包」:

眼袋、淋巴都腫歪了,已經顏面神經失調。

傷口中開始含膿,之後他更有發燒徵狀,所以最終決定求醫。

醫生診斷後表示是長「疔子」,而且情況嚴重需立刻進行治療,更直斥他太遲求醫,

若再惡化或是蜂窩性組織炎要開刀,甚至挖出來。

醫生於是把傷口中的膿和細菌挖出來,期間男友痛得一直大叫。

治療後男子太陽穴上仍留有又大又深的傷口。(圖片來源:Dcard)

治療後每天仍要塗3次藥,傷口留下一個「台幣10元」大小的洞口,狀似「被子彈打到」。原Po更指傷口有大概0.5厘米深,男友每次洗澡後都表示傷口超痛,「碰到水根本生不如死」。至今傷口已逐漸癒合,但碰到時仍會感到痛楚,

比照一開始的時候真的好很多了,也完全消腫了,洞口的深度也比較小了。

感染由金黃葡萄球菌所致

皮膚科專科醫生胡惠福接受TOPick電話訪問時表示,毛囊細菌感染所致的皮膚病大致分為3種,包括「毛囊炎」(folliculitis)、「癤」(furuncle)及「癰」(carbuncle),通常出現在有毛髮、汗腺,以及時有磨擦的地方,較常是頭皮、臉部、腋下、臂部及大腿等位置。

胡惠福指出,感染源頭由人鼻腔或皮膚表面常有的金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所致,若皮膚表面因刮鬍子等日常動作造成細小損傷,讓細菌有機會入侵後就會造成感染。所以任何人都有患上的機會,當中以免疫力低人士、糖尿病患者等更為高危。

生「癰」最嚴重有機會致命

他指出,「毛囊炎」和「癤」在香港會較常見,相對地最嚴重的「癰」會較為少見,而從圖片觀察,該男子所患的就是最嚴重的「癰」。他續指,一般最輕微的「毛囊炎」只會引起紅腫和略帶刺痛,只要患者不要胡亂去擠,並妥善清潔會觸碰到患處的雙手和衣物,即使不特別治療也通常會自行消褪;生「癤」的話痛楚則會加劇,傷口會比「毛囊炎」更大、更腫及更深,且更大機會出現膿頭。

而惡化後出現2個或以上「癤」的話,就會形成最大、最深、最腫的「癰」。患處會出現多個膿頭,狀似「蜂巢」。在此時細菌更有機會引起深層感染,並開始入血,導致患者發燒、發冷,甚至進到骨髓、心臟等位置,令患者患上敗血病,繼而有致命的風險,嚴重情況在免疫力低人士中更易出現。

毛囊細菌感染無法完全預防

他建議,若不幸長「癤」或「癰」應立即求醫,醫生會為患者清除膿及壞死組織,並清洗及以紗布覆蓋傷口。患者其後應服用醫生處方的口服抗生素,及在傷口上塗抗生素藥膏直至痊癒,但日後仍有機會留下疤痕。

胡醫生提醒,毛囊細菌感染無法完全預防,但時刻注意個人衛生、以搓手液等用品保持雙手清潔,及避免穿著太局促的衣物和與他人共用衛生用品,有機會能減低感染風險。

皮膚科專科醫生胡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