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家庭式印刷業式微 有恒印務月底結業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9/04/08 15:59

最後更新: 2019/04/08 18:22

分享:

分享:

屹立中環47年的家庭式印刷舖「有恒印務」,將於本月底結業。(岑志剛攝)

現今科技一日千里,傳統行業逐漸式微。屹立中環47年的「有恒印務」,是香港所剩無幾的家庭式傳統印刷舖,曾為不少公司印刷發票、信封或名片。懂得人手印刷的老闆黃樹有與太太步入七旬,身體大不如前,決定於本月租約期滿後結業,意味這種「一腳踢」的印刷舖快將消失。

本地保育文化組織指出,這類家庭式印刷店在中西區接近消失,見證本港印刷業和相關行業的發展史,希望能傳承後代,讓年輕人明白到今天生活得來不易。

在中環威靈頓街的「有恒印務」,舖位設立在一幢三尖八角的大廈樓梯下,面積約100多呎,沒有獨特的裝潢,斑駁的牆身訴說着歷史。惟4個赤紅色大字店名,以及台階上那兩部黑色的古董印刷機,仍不時引來途人駐足觀賞拍照。

黃樹有數十年前購入的海德堡牌印刷機,至今仍能正常運作。(岑志剛攝)

古董印刷機 途人駐足拍照

老闆黃樹有今年76歲,16歲入行學習印刷,20歲自立門戶創立「有恒」,最初落戶些利街,由於還未取得印刷牌照,需要與人分租廠房,兩年後才搬到現址,一直只有黃伯和太太、排版3人經營,一做便是45年,主要為大小公司印刷單據、信封、信紙等。直到早前黃伯中風,康復後身體大不如前,想到自己與太太已年老,決定於本月30日租約期滿後結業。

提到有恒的威水史,黃伯便如數家珍,取出文件套向記者展示以往的「作品」。他憶述,店舖最初使用半自動印刷機,需要人手印刷,後來才更換為自動機器;高峰期時,他們早上9時已開始造版,一直印到晚上11時才收工;開舖初期更曾經為路透社印刷員工名片,

後來人事變動,無再搵我哋印。

行業欠前景 青年不願接班

有恒過去一直由黃伯、太太及排版員3人經營,主要為大小公司印刷單據、信封、信紙等。(岑志剛攝)

黃伯講信用,接到定單後從不逾時出貨,逐漸在客戶間建立口碑,甚至移民澳洲和英國的客戶也越洋致電請他印單據,上月仍有光顧十多年的熟客請他印刷。

黃太坦言,自從丈夫中風和年紀漸長,已無法應付印刷工作,

我都希望做到50年,但佢76歲了,我都73歲了,個版都拎唔到,點做呢?

她指印刷行業缺乏前景,年輕人不願接班,憂慮傳統印刷技術失傳,

你有幾耐無寄過信?你有幾耐無送生日卡俾人?

黃伯形容以前印刷業是個「江湖」,「係好大的行業,乜嘢都印」,但近年這類小型印刷店已愈來愈少,

好似我哋咁細規模,而又做得到嘢的,真係好少。因為我們由學師到而家,都係親自做;好似我地咁樣的舖頭,應該可以話係無啦。

他指隨着科技進步,例如大公司以電腦單據取代發票,採用滾筒密集印刷,成本便宜,小型印刷舖已逐漸被淘汰,

你印100元(成本)、佢少一半,無計,時代進步。

店裏兩台數十年歷史的古董印刷機,一部是使用膠片印刷的美製柯式印刷機,另一部是電版印壓的德製活版印刷機,至今仍可正常運作。結業在即,黃伯和太太憂心這兩名「夥伴」去向,上月更登報徵求有心人收留,本月初終於有人接手,惟價錢和用途不便透露。

如果有人肯要,佢肯封返利市咪封囉,可以拆左做廢鐵賣都得,但就好浪費,因為佢性能仲係好好,印到好多嘢。

他又呼籲市民不要前來朝聖或打卡,擔心路面狹窄易生意外。

學者歎可惜 恐絕迹中西區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執行總監劉國偉對有恒結業感到可惜。他指出,這類家庭式印刷舖在60至80代較普遍,主要為商舖和公司印刷單據,隨着科技進步,逐漸被速度較快、成本較低的大型印刷機取代,在現今社會較難搵食,

在中西區已經接近無晒咁滯。

他解釋,這類店舖見證香港印刷業和油墨、紙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史,希望將有關知識傳承給下一代,明白今天生活得來不易,

今天你睇緊一本書,以前係好難、好專門,好多人在背後做咗好多嘢。

撰文 : 岑志剛 經濟日報記者